-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锂电池核心设计要素电解液用量
锂电池包括四大主材: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隔离
膜和电解液。其中,正极活性物质是含锂化合物,可以提供活性
Li+,而负极活性物质接受活性Li+,且与正极活性物质之间形成电
位差,二者决定了锂电池的高电压和高容量特性。作为四大主材中唯一
不参与电化学反应的惰性物质—隔离膜通常具有不超过1um的孔径,
允许Li+自由穿过,而不允许电子通过,具有避免正负极接触短路的作
用。然而,Li+从正极脱出至嵌入负极过程需要载体传输,这一载体就
是电解液,脱出的Li+与电解液溶剂分子结合,形成溶剂化的Li+,在
电场和浓差驱动下迁移到负极还原。
附图1:充电过程Li+的溶剂化和去溶剂化过程示意图
电解液成分包括锂盐、溶剂和添加剂,其中锂盐用以提供活
性Li+,溶剂用以溶解锂盐,添加剂种类繁多,包括成膜添加剂、
过充添加剂、阻燃添加剂等,通常具有一定的功能化作用。为了
保证活性物质的容量发挥,要求电解液必须完全浸润隔膜和电极,
形成Li+导电路径,若电解液量过少,必然导致部分活性颗粒浸
润不足,界面阻抗增加,恶化容量和循环寿命等,但电解液也不
宜过多,否则会引起过多的产气,产生界面问题,并且副反应增
多导致全电池首次效率偏低,此外,锂电池BOM成本也会增加。
如下图,是一款圆柱类电池电解液浸润电极过程示意图,黄
色箭头代表电解液的流动方向。电解液从电池顶部注入后,大部
分电解液积聚在电池壳底部,然后通过毛细压力缓慢渗透到隔膜
和电极的孔隙中,因此,电解液的最终归宿位置为隔膜和电极孔
隙。
附图2:圆柱类电池电解液浸润电极过程
以软包类叠片电池制作为例,含有“注液-化成-抽气封边”
三个工序,注液过程是将电解液注入电芯内部,然后浸润适当的
时间,化成过程是对锂电池进行首次小电流充电,在负极界面形
成SEI膜并产生气体,抽气封边过程是将化成过程产生的气体和
多余电解液抽出,并将电池密封,维持内部稳定环境。
附图3:典型软包叠片电池制作流程图
由此可见,注液后如何实现电解液快速浸润隔膜和电极是关
键,一方面注液量设计要足够填充内部孔隙,另一方面要保证电
解液有较好的渗透效果,如渗透时间、电解液本征粘度、陈化温
度、电极和隔膜孔隙结构等。但无论如何,电解液注液量设计的
重要程度都要大于渗透效果,因为足够的电解液量是确保隔膜和
电极浸润的基本前提。
为了探究注液量对锂电池内阻的影响,设计了两组实验,第
一组注液量28g(富液态),第二组注液量20g(贫液态),发
现电解液足够的情况下,电池内阻不会随之明显变化,而当电解
液浸润不足时,内阻和注液量存在明显相关性。
附图4:电解液注液量对电池内阻的影响
因此,在锂电池新产品或新体系设计开发之初,就应该充分
考虑单电芯的电解液用量问题,要坚决杜绝出现“注液量不足”
的红线问题。在理论注液量设计过程中,我们有两种思路,一是
根据内部空间体积减去固体物质体积计算最大理论值,二是根据
隔膜、极片和Overhang孔隙计算最小理论值,考虑到过量电解
液导致的产气问题及成本问题,我们推荐选择第二种电解液量设
计思路。
附图5:电解液理论用量设计思路
正如此前在“锂离子电池基础问题——设计篇”中所讲,极
片孔隙与材料真密度和注液时的压实密度有关,而材料真密度又
和材料配方有关。但至此我们有了一些更新的认识和理解,负极
材料在嵌锂过程中,层间距会增大,宏观上表现为极片增厚,这
就导致电极孔隙大大增加,因此需要更多电解液确保Li+传输路
径通畅。
根据体积不变原理,电极涂层平均真密度和孔隙率计算公式
为:
式中,s代表极片荷电态膨胀率,s越大,涂层孔隙率越大,
由此可见,极片膨胀对电解液理论用量设计至关重要。
附表1:常用材料的真密度表
下面用一个LCO+Gr设计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详细设计参
数见附表2,根据配方比例首先计算出正负极平均真密度分别为
4.85g/cm3和2.14g/cm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