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基坑监测方案
1.编制依据
本次地下综合管廊基坑监测方案严格按照以下文件及国
家、行业的有关规范及法规编制,编制主要依据如下:
本次监测方案的主要技术依据如下:
(1)《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1);
(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工程概况
3.监测目的及原则
3.1监测目的
监测目的:由于地下综合管廊开挖形成的基坑的工程地质
条件在前期勘察工作中难以认识透彻,而且基坑的稳定性又受环境
综合因素影响,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通过对基坑和周边建筑物在
土方开挖阶段及基础施工阶段的连续、定期等周期性变形及沉降监
测,可以获得本工程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沉降、位移形变的实时观测
数据资料,并通过对其进行的实时测量、处理、分析,得到基坑和周
边建筑物的形变变化情况及未来的形变发展趋势,以有效地评价其
基坑变形对各建筑物所产生的形变敏感性影响和危害。对所发现的
变形速率过快、过大等异常形变现象时,及时警示建设施工各方,积
极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带来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确保建筑基坑、建筑主体和周边建筑物的整体安全。
加强监测对及时准确地评价基坑的稳定性、制定经济合理、
安全可靠的基坑开挖方案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安全监测可掌握
基坑开挖前后地表位移和基坑深层水平变形的变化特征及规律,及
时了解基坑的工作性态,指导和验证施工,优化设计,预测预报基
坑的失稳方式、发生时间及危害性,以便及时采取防灾措施,尽量避
免和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加之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地监测网
络,积累的监测数据也不多。为防止在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验收移
交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及
管廊的正常运营,同时检验和指导施工,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基坑
开挖监测网络。
3.2监测原则
监测原则:在充分考虑地下管廊开挖形成的基坑所处工程
地质条件和基坑潜在失稳模式的情况下,应以施工安全监测为主,
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监测点应按设计要求布置,安全监测以仪器
量测为主,人工巡视和宏观调查为辅。
4.监测项目
根据国家及贵州省相关规范、标准,结合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特
点、周边环境状况、地层及水文地质情况,最准确定监测项目主要
为位移监测和变形监测。位移监测包括,地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和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变形监测主要指基坑深层水平
变形监测。
5.监测方案
5.1监测内容
5.1.1位移监测
a)监测等级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规定,Ⅱ级基坑的位移
监测,按变形测量等级的三级进行观测,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
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2
标段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图设计》要求,按照垂直位移观测高差中误
差≤1.5mm,位移观测点坐标误差≤l0mm的精度要求进行观测。
b)测点布置
地表位移观测点参考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司编制的《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2标段地下综合管
廊施工图设计》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每公里设立4座基准点、4处
地面监测点进行埋点和测放等作业。
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范围为基坑边缘以外2倍基坑
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作为监测对象。监测点布设在
周围建筑边角、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两侧及不同结构分界处,
间距为15m-40m。周围建筑变形监测点位布设,直接将测量标志镶
嵌在基坑周边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部部位的墙上或柱上。
c)监测周期及频率
基准测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周期为每月复测一次;地
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测点点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六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VIP
- 哈佛分析框架与企业财务分析外文文献翻译.pdf
- 基于PLC的工件清洗装置设计.docx
- 上海电力大学2021-2022学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卷(A卷)含参考答案.docx
- 智慧灌溉解决方案.pptx VIP
- 23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pptx VIP
- 年产5000吨工业萘生产装置工艺设计说明书(毕业学术论文设计).doc
- 精品解析: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VIP
- 【我国家具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000字】.docx VIP
-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蓄积及其变化特征研究.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