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
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武威。《凉州词》,又名《凉
州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如同后来的词牌,诗的内容不
一定都写凉州。梅鼎在《乐苑》中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搜
集并进献宫调《凉州》,唐玄宗将其交付教坊成曲谱,配上新词演唱,
并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凉州词》便由此而来。其后如
王之涣、王翰、张籍、逢等诗人因喜欢此曲,便仿写新词,这些词的
题目都冠以《凉州词》。有人经考证,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
一个题目《听玉门关吹笛》,并由此认为这首《凉州词》是王之涣在
玉门关听到守边士兵吹笛时写的。这首抒发戍边士兵怀乡之情的诗篇,
写得意境极其壮阔,悲而不失其壮,怨而不显其哀,充分表现出盛唐
诗人的宽广胸襟。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构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茫茫无际
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引颈向远望去,仿佛是从白云中飞来。这
句诗的着眼点正好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反。李诗中的黄河
汹涌而来,由远及近,有一泻千里之势;王诗中的黄河溯流远上,由近
及远,有万夫不当之勇。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在高
山大河的环抱下,显得格外荒凉。写孤城选数量词“一片”而不用
“一座”,也是诗人匠心独运。“一座”,具有立体感,荒凉程度、
孤单程度显然不足;而“一片”给人的感觉是平面,其荒凉程度、孤单
程度都较充分,能更突出地表现主题。“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
仞,即八尺。诗的前两句,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高峻险要,
为后两句刻画戍边士卒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羌笛:我国古代
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柳”与
“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别。北朝乐府的《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云: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就提
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的情景。临别折柳之风在唐代更为流行。《折杨
柳》之曲,其音凄苦,哀怨婉转,最易撩拨乡情和边愁。“杨柳”作
为送亲别友的意象,由来已久。《诗经·采薇》中写离情别绪,有“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王昌龄写怨妇思夫,要选取“忽见陌头杨
柳色”的意境;王维饯别友人,要营造“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氛围。尤
其王维的《渭城曲》,被谱成《阳关三叠》,广为传诵,成了别席离
宴上的绝唱。这些诗句中的“杨柳”意象,都有特定的指向,并不是
诗人任意取,随便植入诗行。诗人王之涣采用移花接木之术,将《折
杨柳》的曲名用“杨柳”取而代之,故意使读者产生错觉,变曲子
《折杨柳》为现实中的“杨柳”,化曲为真,激活意象,并与春风联
系起来:羌笛何必唤醒并抱怨那已经被人忘却的杨柳呢?要知道,玉门
关外惊沙障眼,苍凉万古,怎能有春风柳色!“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不起故园情?”(李白)未见杨柳,不思离别。闻取折柳,如见柳色。乡
愁萦心,令人痛绝!终日奔波于茫茫海中,忽然听到羌笛吹奏《折杨
柳》,极易触动别恨离愁。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
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
蓄而富有深意。这两句诗如果和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
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并读,肯定会加深对诗意的进一
步理解。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
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
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
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此诗自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先有诗坛佳话旗亭
画壁为证。唐人用弱在《集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开元年间,
在诗坛齐名的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一起到旗亭(酒楼)畅饮,忽见十几
名乐官和四名漂亮歌女上楼歌舞、奏乐。王昌龄他们私下约定:“我
辈都享有诗名,究竟谁好谁差,无法自定,今天听歌女们唱歌,唱谁
的诗多就算谁胜。”过一会儿,一歌女唱“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
龄伸手在壁上画一道说:“一首绝句。”不久又听一歌女唱“开箧泪
沾”,高适伸手在壁上画一道说:“一首绝句。”又听到一歌女唱
“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又伸手画一道说:“两首绝句。”王之
涣自认久有诗名,就对王昌龄、高适说:“这几个不过都是失意的乐
官罢了。”他指着其中最漂亮的一个歌女说:“这个如果不唱我的诗,
我永远就不再和你们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