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化学是初中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习中,我们
需要掌握许多化学常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以
下是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总结大全,希望能帮助各位同学更好
地学习化学知识。
一、物质的分类
1.单质与复合物:单质是指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
属、非金属等;复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原子化
合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铜、
碳等;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酒精等。
3.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
通过离子键结合起来的物质,如氯化钠、硫酸铜等;共价化合
物则是由原子间的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氨
水等。
二、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实际意义:化学方程式是一种用化学符号和
化学公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反映的是化学反应的本质和
物质的数量关系。
2.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写法:反应物→产物或反应物+反应
物→产物。
3.化学方程式平衡原则: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产物
的物质量要保持平衡,即在反应前后原子与分子的数量必须相
等。
三、反应物与产物的计算
1.物质的量的计算:学习化学时,我们常常需要计算物质
的摩尔数、质量等,这需要灵活地掌握化学计算的方法。
如:已知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化学反应式为2H2+
O2→2H2O,若反应中有10g氢气参与,计算生成的水的摩尔
数。
分析:首先求出氢气的物质量,可以用物质的量与物质的
质量的关系进行计算。已知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2,在
学校实验中可以确定,所以可以用氢气的质量除以氢气的相对
分子质量来求氢气的摩尔数。接着,可以用化学反应式及氢气
和水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生成的水的化学量,最后再将水的
摩尔数转化为质量即可。
2.质量与体积的计算:计算质量与体积时,需要掌握物质
密度的概念。
如:已知某种溶液的物质的摩尔数和密度,求出1L此溶
液的物质的质量。
分析:首先可以算出1mol该溶液的体积,即摩尔浓度,
然后再利用摩尔质量求出其中物质质量,就可以计算出1L溶
液的质量。
四、物质的性质
1.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指的是,不涉及化学
反应而能够直接被人类感知的特性,如颜色、硬度、密度、熔
点、沸点等。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指的是,在人类感知
之外,物质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的特性,如发生氧化反应、
酸碱反应等。
五、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
1.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是指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发生
改变,而使化学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化学反应可分为合成反
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简称“氧化反应”)是发
生了电荷转移的一类反应,其中电子从一物质转移到另一物质,
常以发生氧化和还原为特征。其中,损失电子的物质叫做“还
原剂”,获得电子的物质叫做“氧化剂”。
注:还原剂指的是把另一个反应物还原(从+I到-I)的
那个反应物,氧化剂指的是把另一个反应物氧化(从-I到+I)
的反应物。
六、酸与碱
1.酸与碱的定义:酸是指在水中溶解产生氢离子的物质;
碱是指在水中溶解产生羟基离子的物质。碱的特征是有刺激性,
会使红色岗氏试纸变蓝色。
2.常见的酸与碱: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醋酸、氢氯酸
等;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氨、氢氧化钾等。
七、离子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
1.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在水溶液中反应物被电离后,
离子之间发生的反应。
如:NaOH+HCl→NaCl+H2O,这是氢氧化钠和盐酸的中
和反应,在反应中,氢离子和羟基离子结合后生成水,形成盐
类。
2.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发生反应,使
得产物不再有酸性或碱性特征,而转变成中性化合物的过程。
如:H2SO4+2NaOH→Na2SO4+2H2O,这是硫酸和氢氧
化钠的中和反应,在反应中,硫酸中的2molH+和氢氧化钠中
的2molOH-中和生成水,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盐类为Na2SO4。
八、基本化合物和异常化合物的形成原因
1.基本化合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