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后习题 第2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0).docVIP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后习题 第2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0).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5页共NUMPAGES7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秦朝的官吏须经过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朝()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的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若未任命而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可知秦朝官吏从任命到行使职权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故选C项。

2.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得到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A.促进了汉朝教育制度的发展

B.有利于官僚政治的迅速瓦解

C.有利于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察举制与教育制度的关系,故A项错误;西汉实行的是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有利于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察举制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A.世家子弟入仕致使政局动荡不安

B.举孝廉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逐步催生出社会中的门第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权门请托”“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可知在察举制的实行过程中,世家大族已逐步控制被举荐为官的途径,形成门第,故答案为D项;“世家子弟入仕致使政局动荡不安”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A项;从题干材料看不出举孝廉成为东汉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朝廷的态度,排除C项。

4.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察举制的推行 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科举制的实施 D.社会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出现的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故选B项;汉朝推行察举制,不符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科举制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不利于社会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

5.《汉书》载:“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据此可知,汉朝()

A.御史大夫职权广泛

B.御史大夫掌控军政大权

C.御史大夫权力膨胀威胁皇权

D.中央官制变革创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御史大夫位次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典正法度、总领百官,职权广泛,A项正确。秦汉时期,太尉辅佐皇帝掌握军权,B项错误。威胁皇权的是丞相,御史大夫有牵制丞相的作用,C项错误。御史大夫设置于秦朝,汉朝设置御史大夫并未体现创新,D项错误。

6.《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的规定,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

A.唐朝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

B.理学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

C.唐律以提高官员的素质为宗旨

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可知这些都是对官员廉政方面的监察,说明唐朝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故选A项。

7.宋朝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包拯也曾说,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

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

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都体现了良好的个人品德,说明古代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C项正确。

8.据记载,顺治十六年(1659年),命“考官于论题间出《孝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n6604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