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纲内容整理笔记.pdf

  1. 1、本文档共1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哲考纲整理

A.先秦编

1.孔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哲学思想:

孔子创造性提出“仁”的范畴,并借助“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主体性,进

而把仁同德联系起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进而把德同治联系起来,阐发自己

的治国理念。命——仁——德——治四者连接,构成基本思路。

一、“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

(一)天命观: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

1、天:

西周人心中的最高主宰者是“天”,至春秋时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怀疑,其人格神色

彩逐渐淡化。

至于孔子,虽也提及“天”,但有时用来指称客观世界的存在与变动状况,即“自然之天”;

有时是用以凸显道德价值的终极来源与终极意义,此即是“价值之天”(如,“天生德于

予”)。这都体现了“天”的人格神形象的淡化。与此相关,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抱有存疑态

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这也从一开始就使儒学远离宗教信仰而奠基在人文理性的基

础上。

2、命:孔子承认“命”为人之外的主宰力量

“命”是人之外的主宰力量,对确当性的事物没有同情感和认同感,是一种盲目的客观

必然性,是由时事、时运决定的“命”,即“时命”。然而,孔子坚信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

的,偶然的,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有目的指向,能够成就人,

“天道”被赋予了道德和价值的品格,其终极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即是“天命”。

“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在孔子看来,

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要承认和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但承认“时命”不意味着消极等

待、放弃努力,而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去努力“从仁”。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

“爱人”可以看作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由此角度看,孔子“仁学”有以下特征:

1、“仁”的情感性:仁从孝悌出发,孔子以孝悌为本,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爱”作为

一种价值信念,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

2、“仁”的普遍性:人都有可能将亲亲之情向外推开,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

的对象从近到远地推开,“仁”获得了普遍意义。

3、“仁”的族群本位性:“仁”与“爱”被赋予人的类本质的意义,而在孔子的人学思想中,

个人的本质是被放置在族群关系中予以定位的,因此,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也只有依

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4、“仁”的践行:在人的日常行事当中,在在处处指点为“仁”。如何成“仁”的道德修养方

法,意义重大。

二、“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孔子的“为仁由己”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这是孔子为其道

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意识(个人内在)——具体的要求与规范(小方向)——基本的原则(大方向)

(一)“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和智者都具有或者应该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1、道德义务的意识: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就是一道“绝对命令”,是人人都应该

承担的道德义务。

2、道德责任的意识:“仁”的体现是“忠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全他人与宽容他人,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有一种不可

推卸的道德责任。

3、道德自律的意识:“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控制标

准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要求。

(二)“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贯彻在具体

的实践之中,自随处指点“为仁”的过程中,就形成为各式各样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根据对象不同,分为以下三类:

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双方都有义

务和责任。

“孝”: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与尊重,“敬”要更重要;但尊重父母并不是对父母的绝对服从,

子女应该“事父母几谏”,对父母的过错委婉规劝,使其改正。

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忠恕”待人

“恭、宽、信、敏、惠”

“刚、毅、木、讷近仁”

“温、良、恭、俭、让”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中庸”

“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待人处事既无过,也无不及。

“中行”指的是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中行者善于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

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

“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人

文档评论(0)

奋斗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