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裂缝漏失性碳酸盐岩气藏钻井完井损害模式.docx

裂缝漏失性碳酸盐岩气藏钻井完井损害模式.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2卷第5期Vol.32No.5钻

第32卷第5期Vol.32No.5

·9

·9·

钻井工艺

钻井工艺

裂缝漏失性碳酸盐岩气藏钻井完井损害模式

刘大伟1,2,康毅力,雷鸣1,3,李大奇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2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博士工作站3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川东北前线指挥部)

刘大伟等.裂缝漏失性碳酸盐岩气藏钻井完井损害模式,2009,32(5):9-12

摘要:碳酸盐岩油气藏一直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然而漏失造成的储层损害极大地阻碍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及时发现、准确评价和高效开发。以川东北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对工区储层钻井完井液漏失储层损害模式进行了详尽探讨。工区碳酸盐岩储层多产层多压力系统、裂缝发育、高含硫化氢与二氧化碳,漏失时有发生,储层损害严重。漏失对储层的损害宏观上包括层内损害模式和层间损害模式,层内及层间损害模式可进一步细分为独立裂缝、裂缝网络、裂缝溶洞、溶洞裂缝复合等四种基本模式。针对储层地质特征及漏失损害模式,提出了屏蔽暂堵技术预防储层漏失和保护储层技术,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碳酸盐岩;裂缝;漏失;损害模式;屏蔽暂堵

中图分类号:TE2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768X.2009.05.004

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裂缝、膏盐、强烈的非均质性、复杂的孔隙-裂缝成因及分布、普遍存在的硫化氢和漏失损害问题,使高效勘探开发该类油气藏成为难题。以往文献[1~[6大多阐述了碳酸盐岩储层特定损害类型,缺乏对各类损害作用模式的系统认识,尚未形成有效的预防漏失和保护储层的技术。因此,本文以四川盆地川东北区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详尽探讨了裂缝性碳酸盐岩气藏钻井完井液漏失储层损害模式,并提出一套有着较强针对性的储层保护技术。

一、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概况

四川盆地川东北区碳酸盐岩储层以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长兴组为主要目的层段。储层裂缝发育且以水平缝、斜交缝为主,多压力系统且高低交错,嘉二段储层压力系数2.13、钻进飞仙关组储层时压力系数为1.8、而飞三段储层钻遇的压力系数为2.16。漏失情况严重,工区某井碳酸盐岩储层发生井漏24次,总漏失钻井完井液1856m3。储层局部地温异常,嘉陵江组储层温度在80℃~96℃

之间,地温梯度在2.5℃/100m左右,飞仙关组储层温度为99.5℃,地温梯度为3.5℃/100m。飞仙关组和长兴组密闭取心岩样最小初始含水饱和度为1.40%,平均含水饱和度8.09%,具超低含水饱和度现象。天然气含硫及二氧化碳,H?S含量为10%~17%,CO?含量8%左右。

储层岩性主要为泥晶白云岩、含膏泥晶灰岩、含膏泥晶白云岩、夹亮晶砂屑鳜粒灰岩,雷口坡组含盐岩。储层发育伊利石、焦沥青、微晶石英、白云石、方解石、斜长石、硫化钙和石膏等潜在损害物质。雷口坡组储层平均孔隙度0.84%,平均渗透率0.0027×10?3μm2;嘉陵江组储层平均孔隙度4.79%,平均渗透率0.15×10-3μm2;飞仙关组储层平均孔隙度12.03%,渗透率(0.001~603)×10-3μm2,其中渗透率分布在(0.04~100)×10-3μm2之间的占65.9%。长兴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7.88%,平均渗透率0.07×10?3μm2。

二、储层损害类型与机理

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钻井完井作业中,常常由于过高的钻井压差以及储层本身性质造成钻井完井

收稿日期:2009-04-24;修回日期:2009-08-31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保护技术配套”(2008ZX05049-03-03)和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项目(07ZQ026-113)。

作者简介:刘大伟(1980-),博士,主要从事钻井、完井及储层保护技术研究工作,地址:(30045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路170号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E-mail:ldw2278@163.com

2009年9月Sep.2009钻采

2009年9月Sep.2009

·10·DRILLINGPRODUCTIONTECHNOLOGY

·10·

液沿裂缝大量漏失。钻井完井液沿水平裂缝漏入在平面上对储层的损害,会严重影响储层的发现和准确评价、高效开发;沿垂缝漏入会损害深部

文档评论(0)

文档下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