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鉴赏-质 量.docxVIP

新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鉴赏-质 量.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鉴赏-质·量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融媒时代,似乎流量为王。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也遗失了一些珍贵的东西。

流量和质量之间如何平衡?庞大的流量中应如何保有独立的个性?流量的喧嚣裹挟中应如何坚定前行的方向?请围绕“量”的话题,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质为量先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成名时间。而海量的转发、点击和阅读无疑是成名的助推剂。但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已达到一种近乎偏执的地步。我认为,抛却质感的“量”是空洞无力的,丰厚的质感理应走在“量”之前。

诚然,“量”确实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部分需求:点击量、阅读量迎合了舆论造势、媒体影响的需求;转发量、点赞量满足了人们表达认同的需求;评论量则切合发酵热度、引起讨论的需求。“量”本身只是个数字,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然而,“重量轻质”甚至“有量无质”的倾向却是危害深重的。对媒体创作者而言,倘若将“量”的考察置于首位,则很容易引发“标题党”“不实报道”“夸大其词”等不良风气。一篇名为《一位寒门状元之死》的文章吸引了大量公众讨论,引起群体焦虑,最终却被核实为虚假捏造,以删除、道歉收场。如此“败絮其中”的“量”,令人汗颜。

对媒体受众而言,对“量”的过度关注会导致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最终形成“沉默的螺旋”。对那些高热度、高转发量的热量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地参与讨论,但无暇思考这种讨论背后的质量,反而忽视了那些更有质量却因太过沉重而鲜有人触碰的话题。由此社会的讨论便浮于空泛。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对“量”的执念如此之深。我想首先是因为“效率至上”的心理。每个人确实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时间,但一辈子可能也只有十五分钟。因此在相同时间内收获的“量”越多,获得关注的机会也越大。不求细水长流的精良制作,但求昙花一现的夺人耳目。在效率面前,“量”占山为王,而“质”则黯然离场。

其次,相比于对“质”的关注,对“量”的追求显然更为轻松。不少作家砥砺心血写出的作品销量惨淡,而某些拼凑剪贴而成的畸形文字却收割了大批流量。有质感的事物往往也是有分量的,它们或许刺痛了我们的内心,或许使我们感到了压力,这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本质。那些只有“量”的事物是多么轻啊,轻得可以让我们肆意嬉笑怒骂,掀起一场又一场狂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它正在逐渐击溃我们对媒体质量的关注,对生命品质的渴求。我想这也是我们要勇于承受“生命之重”的理由。

所以我提出,“质为量先”是这个互联网时代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当然,“质、量兼备”是上佳之选。互联网的宣传使我国脱贫攻坚事业获得了“量”的关注,也反过来督促了“质”的进步。有质量的公众讨论能促进社会发展。

于媒体创作者而言,“质为量先”对他们的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广大媒体受众而言,我们应该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因为我们的每一次转发、点击和阅读都是在为我们想要的生活投票。

谁欲发呐喊,必先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先如云漂泊。每一场深度讨论的背后,都需要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沉淀与修炼。以“质”为基石,“量”才不空洞,社会讨论才会愈发有效。

文档评论(0)

13065508991有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消防工程师持证人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仅供交流与学习参考, 如有侵犯版权,请私信删除!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3日上传了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消防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