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3期(总第154期)煤化工No.3(TotalNo.154)
2011年6月CoalChemicalIndustryJun.2011
煤的石油替代与补充:方向及挑战分析
周颖李晋平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气候变化及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带给中国能源安全更多的挑战。煤的石油替代、补充是一适合国情的能源安全与保障战略,主要包括:煤制天然气、制烯烃、制合成气和制油等。2009年—2010年相关工业示范装置相继开车成功;虽然煤的石油替代在CO?减排、环境、经济性以及国家政策上仍存在一定挑战,但此项能源战略的价值不容置疑。
关键词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合成气煤制油方向挑战文章编号:1005-9598(2011)-03-0010-03中图分类号:TQ5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经济要保持高速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供给。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经济规模的增加,中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2010年高达55%以上。中国的石油安全令人担忧。世界气候异常的加剧,也使人们逐渐认识到CO?减排的必要性和化石资源替代的迫切性,以上两点突显中国石油替代的必要性1]。
对于中国的石油替代,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大力修建高速铁路,开发新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加速发展水电和核电,煤的石油替代也是重要战略之一。
中国是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以煤代替石油对保证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煤的石油替代包括4个方面: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合成气和煤制油。
1煤的石油替代与补充:相关技术开发进展
1.1煤制天然气
煤制天然气包括3条路线:一是煤气化后接甲烷
收稿日期:2011-02-20
作者简介:周颖(1990一),女,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李晋平(1960一),男,太原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教授,副校长,主要从事煤化工和催化材料技术开发工作。
化生成天然气的传统路线,国内正在建设的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几条生产线全部是该路线,即Lurgi气化后接镍系催化剂甲烷化,为美国大平原煤制天然气技术路线。大唐电力的工业示范装置预计2012年投入工业运行,存在的挑战是Lurgi煤气化的废水处理及后续甲烷化过程能耗的降低[2]。二是焦炉气生产天然气,该原料路线又包括两种生产方法:其一是从焦炉气中分离出甲烷从而生成天然气,有关工业装置2010年已在晋南试开车,净化流程设计20万m3/d,液化天然气(LNG)流程一期为6万m3/d;另一方法是焦炉气净化后进行镍系催化剂催化甲烷化,该类工艺已在山东铁雄焦化、山西同世达煤化工集团公司完成小试,工业示范装置预计于2012年建成投产。煤制天
然气的第三条路线是兰炭气生成天然气,由于兰炭气与传统焦炉气相比经济价值更低,氮体积分数高达50%以上,不管采用分离方法分离其中的甲烷,还是沿用甲烷化方法增产甲烷,其生产成本较传统焦炉气都要高,但由于兰炭气的环保压力较大,生产天然气这一技术路线仍具有价值,有关企业于2010年已完成工业可行性论证。
1.2煤制烯烃
世界上工业生产烯烃的技术路线主要有4条:一是传统的烃类蒸汽裂解生产乙烯和丙烯;二是炼厂催化裂化副产丙烯;三是甲醇制烯烃(MTO)和甲醇制丙烯(MTP);四是低碳烃催化生产乙烯、丙烯和丁烯。目前,国内的烯烃生产方法主要是前两条路线,MTO和MTP在中国于2010年已完成工业示范,而低碳烃催化生产烯烃在中国则处于起步阶段。
2011年6月周颖等:煤的石油替代与补充:方向及挑战分析—11—
对于煤制烯烃的工业示范,国家战略层面选择了中国神华和大唐电力来执行。2010年中国神华完成了包头DMTO的工业示范,宁夏煤业MTP工业示范装置也产出了合格的聚丙烯。大唐电力煤制烯烃工业示范预计2011年也进入工业试生产阶段。MTO和MTP工业示范的成功初步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但经济上是否可行因受多种因素制约,还有待观察试验[8]。
低碳烃催化生成乙烯、丙烯和丁烯包括丙烷和异丁烷脱氢生成异丁烯;丁烯催化裂解生产乙烯和丙烯;丁烯异构生产异丁烯进而生产MTBE;丁烯和乙烯歧化生产丙烯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