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缅甸D区块超压与油气成藏.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兔兔wW2014年

学兔兔wW2014年ut

Vol.8,No.2

Apr.2014第8卷·第2期

Apr.2014

第8卷·第2期

doi:10.3969/j.issn.2095-1132.2014.02.006

缅甸D区块超压与油气成藏

陈辉李仲东1,2过敏1,2

(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2.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伊洛瓦底盆地为中新生代发育的弧后一前陆复合盆地,其中D区块具有快速沉积、低地温梯度以及异常超压的特点。探讨了伊洛瓦底盆地D区块异常超压的成因和特征以及和油气成藏的关系。异常超压的成因主要与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有关。通过D区块4口井的泥岩压实曲线探讨了超压的发育主要以早期欠压实为主,晚期构造挤压为辅的成因机制。最后通过超压对油气藏的封闭保存和对储层的储集性能的改善,以及超压演化对油气成藏分布的影响探讨了超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缅甸D区块超压欠压实构造挤压油气成藏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132(2014)02-0022-05

0引言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180个沉积盆地中发育超压地层,其中160个盆地的超压体与油气分布具有成因联系,反映了压力场是控制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人做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异常高压控制着油气的成藏过程和分布,其中压力过渡带和常压带是油气藏聚集的有利场所[1-4]。

缅甸D区块位于缅甸中西部。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日本Indemitsu公司和中国石化公司均做过勘探,但勘探结果不甚理想。在已钻的11口井中,有6口井无油气显示或未获得工业油流,只有在2007年所钻的Patolon-1井见良好的油气显示,获得高产油气流,测井综合解释油气层57.2m/7层,DST测试日产气14.7×10°m3,产油9.76m3。在同一构造上Pa- tolon-2井却无油气显示。北部mahudaung构造的Ya-gyi-1井见良好的气显示,但测试均为含气水层或低渗高压的干层。D区块东南部新钻探Thingadon-1(钻遇蓬当组、塔本组、提林组)、Padaukkone-3井砂层发育(钻遇塔本、提林、朗欣组)、累计厚度大,但单层薄、横向变化快,砂层物性非均质性强,好储层多为水层。因此可以看出该区油气分布规律比

较复杂,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不够深入。钻井揭示D区块含油层系提林组、塔本组、蓬当组异常超压发育,压力系数达到2.0。但该区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甚少。

笔者拟通过D区块4口井的泥岩声波时差、电阻率与深度的关系,过剩压力与深度的关系以及过剩压力随时间的关系研究,从该区超压的平面和垂向分布特征入手,来探讨D区块超压的成因和超压对该区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石油地质特征

伊洛瓦底盆地位于印缅山脉和中缅山脉之间,钦敦江、伊洛瓦底江流域的中央低地。盆地南北长约1600km,东西宽约150~200km,面积达25.2×10*km2(其中研究区D区块为1.2×10^km2)。其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点将其划分为西部深坳、中部隆起和东部浅坳3个一级单元[s-7]。

研究区D区块地处伊洛瓦底盆地中西部,在挤压应力场环境下,该区主要呈现南北走向、东西分带的“四隆二凹一斜坡”的构造格局,自西向东依次为Gangaw复背斜带、Htonwaing复向斜带、Pato-lon复背斜带、Thingadon复向斜带、Mahudaung复背

修订回稿日期:2014-03-14

作者简介:陈辉(1985-),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气藏地质学及成藏动力学。E-mail:chenhui345560@126.com。22/NaturalGasTechnologyandEconomy

学兔兔www.xuetut

总第44期天然气技术与经济·地质勘探2014年

斜带、Pinlebu背斜带和Kani斜坡带[8J(图1)。

图1缅甸D区块区域构造地质图

盆地发育地层主要为晚白垩世一第三系碎屑岩,从下至上分别为上白垩统卡巴组、古新统庞吉组;始新统朗欣组、提林组、塔本组、蓬当组、尧河组;渐新统瑞泽道组、巴当组、鄂霍明当组;中新统赖特卡特组、拿特马组、瑞塔敏组;以及上新统伊洛瓦底群。

伊洛瓦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档下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