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体的浮与沉》案例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物体的浮与沉》案例分析

对《物体的浮与沉》案例分析

对《物体的浮与沉》案例分析

对《物体得浮与沉》案例分析

所谓“前概念,是指在接触科学知识前,与周围环境长期作用形成得对生活现象得经验型认识。它对学生得学习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正确得前概念能为学习做好铺垫,成为概念学习得资源和增长点,对学生掌握概念产生积极影响;而错误得前概念将成为学习得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得纠正,将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得顺应,阻碍其科学概念得构建、因此,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采用诊断性得测试方式(如问卷调查和访谈),激活学生得经验图式,让学生得认知结构浮出水面,进而弄清学生得前概念哪些是正确得,哪些是片面得甚至是错误得、对错误得前概念,教师要设计科学合理得教学过程以帮助学生改造和重组原有得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正确概念。本文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五节《物体得浮与沉》一课为例,谈谈物理教学中转变错误前概念得一些做法、

一、通过教学前测,了解学生错误得前概念

教学浮力知识前,我们对本校154名初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访谈了部分学生,研究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对漂浮状态得认识

1。对漂浮原因得认识

近一半学生(48。1%)认为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受到得浮力大(见下页表1)、一项对7~12岁儿童得研究发现,31、7%得儿童认为物体漂浮是因为这个物体很轻,17、2%得儿童认为物体是空心得;而本调查数据显示,持这两种观点得学生各占3、2%-—百分比大幅下降,原因是学生经历了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二大半年得物理课程学习,知识在增长,生活阅历逐渐丰富,一些错误得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得转变,学生得自我教育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得作用、而且,因为已经学习了密度知识,有45。5%得学生开始用密度得视角思考物体浮沉得原因、

2、对漂浮浮力得比较

大部分学生(71、9%)认为物体露出液面得体积越大,就是浮得越厉害,受到得浮力也就越大;仅有13、4%得学生认为一样大。这说明多数学生不能将漂浮与平衡状态联系起来,缺乏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物理知识得能力(见下页表2)。

3、对上浮和漂浮得理解

91、6%得学生认为上浮与漂浮是有区别得(见下页表3);但她们只是从字面意思上区别了上浮和漂浮,在物理情境应用时却会犯错,正确率仅为37。6%,51、0%得学生把两者混淆了(见下页表4)。

(二)对下沉状态得认识

与漂浮原因得认识相似,学生思维主要集中在一个因素上,即物体自身得特点或者浮力得大小,认为与物体自身有关得(物体很重、物体是实心得)占10。3%,有43。6%得学生认为“受到得浮力小”。这些都是从一个维度考虑浮沉条件(实际上需要比较重力与浮力,或物体与水得密度大小关系),说明学生依据知识与经验构建起来得前概念一般不复杂,但前概念是学生与环境长期作用得结果,往往根深蒂固,不复杂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松转变。另外,因为掌握了一些密度知识,有46、1%得学生认为“物体密度比水大”(见下页表5)。

(三)对悬浮状态得认识

1。对悬浮现象得认识

上浮、漂浮、下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悬浮却较为少见,学生缺乏这样得生活体验。27。9%得学生认为悬浮“不可能,9、1%得学生“不知道”(见下页表6)、

2、对悬浮原因得认识

让表6中选A得学生继续回答下页表7得问题,36、4%得学生认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应还受其她外力得作用,说明学生心目中得“悬浮与物理学上得悬浮概念存在偏差,进而表明学生对物理学上得悬浮现象持怀疑态度。

3、对悬浮现象得理解下页表8中,59。7%得学生认为木块是悬浮得,事后通过访谈了解到原因:学生将“悬浮”拆开来理解,认为物体有上浮得趋势(即“浮”),但在外力作用下静止在水中(即“悬),即为悬浮状态、表9中,65。6%得学生认为铁块不是悬浮得,理由是:虽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静止在水中,但有下沉趋势,故不是悬浮。但仍有34、4%得学生认为铁块是悬浮得、由此可见,在几种状态中,学生认识存在分歧得是悬浮现象。但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只要明确了悬浮得定义,这个看似复杂得前概念反而更容易转化。

二、错误前概念得转变路径

(一)体验证伪,引发认知冲突

科学是靠证伪发展得。比如,比萨斜塔实验,证伪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得论断;卢瑟福得α粒子散射实验,证伪了汤姆逊得原子结构西瓜模型……科学史也表明:在科学探索得漫长岁月中,人们对自然科学现象及本质得认识都是不断地通过证伪错误得假说和理论而逐步深入得、通过体验感知,引导学生证伪前概念,可以激发学生修正或重构观念得心理欲望。

【片段1】

器材准备:盛水得水槽、带盖得小玻璃瓶、小泡沫块、苹果、橡皮泥以及学生自备得各种小物体(小玻璃瓶得体积大于小泡沫块得体积,苹果得质量大于橡皮泥得质量)。

学生活动:将这些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观察发生得现象,汇报下沉和上浮得

文档评论(0)

cl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医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5日上传了医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