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前游戏论第PAGE24页共NUMPAGES27页

0399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

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儿童游戏的本质观

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儿童游戏主体性活动具体表现为:(08.10简)

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是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的活动;(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的活动。

认识游戏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意义和价值。(09.1简)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课题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解释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示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作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纽曼的“三内说”(09.1名):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

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

鲁宾把游戏行为的特征归结为哪几个方面?(08.10简)

鲁宾等对游戏特征的研究,既分析了游戏行为的特征,也分析了游戏情景的特征或要求,较全面地概括了来自不同的现代游戏理论的不同观点。他对游戏行为的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

1.内部动机。儿童游戏是因为他们想游戏,而不依从于外部的要求或奖赏。

2.对手段的注意。儿童为游戏过程本身所吸引,而不把注意力放在活动的结果上。

3.我能拿它做什么。游戏是“我能拿它做什么”,而探究是“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4.想象或虚构。游戏是假装的行为,不同于工具性行为。

5.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于游戏之外。

6.游戏者积极参与。

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08.10简)

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名词解释)

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

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08.10名)

角色扮演。(A、识

文档评论(0)

偶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个人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