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版) 板块3 第9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带解析答案).docx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版) 板块3 第9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带解析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析答案站内搜索同名解析版或带答案

解析答案站内搜索同名解析版或带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及经验教训

1.表现

调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1958年)

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经验教训

(1)经济政策的制定既要解放思想,又必须实事求是。

(2)合乎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4)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初步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政协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

构建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60年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左”倾错误恶性发展

发展完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中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针对训练

1.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样,只要这个人一有变动,就会出现不稳定。……我认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是不对的。”这反映出,邓小平认识到()

A.外交机构的局限性 B.民主监督的必要性

C.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D.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邓小平反对盲目的个人崇拜,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是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的话,不是对外交机构的认识,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政治协商会议发挥民主监督的职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由材料“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可知民主法制不健全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C项。

2.(2025·南昌高三测试)1956年9月,中共八大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又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将其发展为十六字方针。这一变化()

A.意在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B.体现出政协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C.赋予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权利 D.缓和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发展为十六字,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故选A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职能发生重大改变,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就具有参政议政权利,排除C项;“缓和”表述错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不存在敌对关系,排除D项。

三、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阶段

指导方针

原因

外交成就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一边倒”

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美国利用台湾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与亚非许多国家建交

20世纪

70年代

发展同美、日、欧洲的“一条线”外交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认识

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zs8903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02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