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pdf

阅读0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04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戴口罩是必不可少的防护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口罩,

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传播。

首先,我们需掌握佩戴口罩的正确方法。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分为三层,最外层是阻水层,中间是过滤层,内层是吸湿层。吸湿层可以

吸收口鼻呼出的潮湿气体,保持口罩干燥。如果将口罩戴反,口鼻呼出的气体不能被有效吸收,口

罩容易潮湿,就失去了防护作用。因此,佩戴口罩时要注意分清口罩的外侧和内侧,浅色面为内侧,

深色面为外侧。戴口罩时还要分清口罩的上、下两端。在口罩的一端有内嵌的金属条鼻夹,在戴口

罩时要将鼻夹贴在鼻梁上,根据自身鼻梁的位置,用手指施加外力进行调整,并将口罩拉开,使口

罩遮严口鼻、下巴,避免口罩和面部有缝隙。

戴口罩要注意保持卫生。口罩佩戴前应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佩戴时不要接触口罩内侧,以免

污染口罩。口罩外侧会沾染细菌、病毒,摘除口罩时用手摘下耳挂,不要触碰口罩的外表面,并及

时洗手。

其次,还要注意使用口罩的时长,使用次数。

口罩有使用期限,一般情況下,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使用2—4小时就需更换,低风险暴露人员

可酌情考虑。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延长口罩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

医用标准的防护口罩均有使用期限,口罩要专人专用,人员间不能交叉使用。非医务人员佩戴

的口罩,可以据情反复多次使用。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在

洁净、透气的纸袋中。口罩要单独存放,不要接触别人用过的口罩。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

味时需要及时更换。

第三,还要注意废弃口罩处理。要丢弃的口罩可能携带大量微生物,如病毒、口腔细菌等,可

能存在感染风险,不可随意丢弃。不同人群应该按照自身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以免让废弃口罩成为二次污染源。不存在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的,可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要求进行

处理,在处理完口罩后要及时洗手。

1.阅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A.佩戴口罩时要注意分清口罩的外侧和内侧,浅色面为内侧,深色面为外侧。

B.医用标准的防护口罩均有使用期限,口罩要专人专用,人员间不能交叉使用。

C.戴口罩要注意保持卫生。口罩佩戴前应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佩戴时不要接触口罩内侧,以免污

染口罩。

D.所有的废弃口罩均可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要求进行处理。

19.

第页共页

2.判断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里写一种说明方法)

(1)口罩有使用期限,一般情況下,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使用2—4小时就需更换,低风险暴露人

员可酌情考虑。()

(2)要丢弃的口罩可能携带大量微生物,如病毒、口腔细菌等,可能存在感染风险,不可随意丢弃。

()

3.科学合理地使用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传播,应该做到哪几点?

4.阅读本文后,请你就如何处理废弃口罩向同学提一条建议。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塑料占领世界

王嘉兴

⑴上周,在南极地区执行海洋科考任务的中国科学家有了新发现,属于“人类首次”,却让人

高兴不起来。

⑵经过层层过滤和观测,科研人员确认,南极区域的表层海水里有肉眼不可见的塑料微粒(指

直径小于5微米的微型塑料),含量甚至高于地球海洋中的平均水平。

⑶这还是人类首次在南极发现塑料微粒的存在。在学界,塑料微粒被称为“海洋PM2.5”。自

从20世纪初塑料被发明以来,它已经钻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本以为少有人活动的南极地区

会是最后一片净土,没想到不管我们是否发现,塑料早就攻占了那里,太令人沮丧。

⑷仔细想想,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塑料本就难以降解,超市里塑料袋的分解时间可能超过1000

年。它们会在漫长的一生里不断分解,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钻进土壤的缝隙和地下水,在自然界

中循环。

⑸原油泄漏、化工厂排放污水……这些直观的生态破坏总能得到人们的关注,但塑料微粒这种

“隐形”的污染可能更加危险,人们甚至没有解

文档评论(0)

130****87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