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PAGE6页共NUMPAGES8页
考点规范练40碳排放与环境安全、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考点一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力开发风能等绿色能源,可直接影响图中①环节
B.控制②③④环节的数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体现
C.图中虚线框内的生物圈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单位
D.②和⑤环节表示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
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的作用,人类最迫切需要()
A.保护沼泽地,大力发展旅游业
B.开发水能,增大清洁能源比重
C.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保护雨林
D.退耕还湖,退耕还草,保护生态
答案:1.A2.C
解析:第1题,开发风能等绿色能源可以减少对矿物能源的需求,减少对其燃烧。第2题,⑤环节表示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的作用。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应该保护森林,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人类迫切需要保护雨林。
碳排放交易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允许减排企业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在市场销售获取效益。超排企业必须从交易市场购买其他企业多余配额或者能抵减排放量的碳汇产品。下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江西省碳排放交易的行业主管部门“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下设应对气候变化的处室,其主要职责可能包括()
A.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制定
B.氟氯烃物质排放审查
C.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
D.拟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政策措施
4.从核查数据的简便性以及碳减排效果的明显性来看,最适合纳入首批试点行业的是()
A.汽车制造行业 B.服装制造行业
C.钢铁制造行业 D.火力发电行业
答案:3.B4.D
解析:第3题,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制定、拟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政策措施属于环境污染治理内容,不属于应对气候变化,A、D错;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属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范畴,C错;氟氯烃物质排放量会影响到大气中臭氧的含量,进一步影响到射向地球的紫外线,会对气温、光照产生影响,会使地表增温,故“氟氯烃物质排放审查”涉及气候变化,应是该处室的职责。故选B。第4题,从核查数据的简便性以及碳减排效果的明显性来看,最适合纳入首批试点行业的是火力发电行业,因为火力发电直接使用化石燃料,碳排放量大,该类产业的多少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比较大,D符合题意;汽车制造行业、钢铁制造行业的碳排放量不如火力发电行业,服装制造行业属于轻工业,能源消耗少,也不适合作为首批试点行业。故选D。
(浙江7月选考)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5~6题。
5.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A.作物生长时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答案:5.B6.D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图1)。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地球上的碳循环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工业革命以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长、积累,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图2为187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与全球升温幅度的关系。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近年来,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量大体呈上升趋势。
(1)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2)根据图2说明全球升温幅度随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变化的总体趋势。
(3)请你为碳排放较多的企业应对碳减排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化石燃料是古生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形成的,其将碳稳定存储在岩石圈中。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将岩石圈中的碳释放到大气中,加快了岩石圈和其他圈层的碳交换,打破了天然的碳循环平衡过程。
(2)全球升温幅度与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呈正相关。低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小,高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大。
(3)主动进行技术革新,降低能耗;多使用新能源,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改进工艺,更新设备,减少碳排放,将剩余的碳配额出售。
解析:第(1)题,结合图1可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由地质时期埋在地下的动植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形成的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将碳稳定地固定在岩石圈中。随着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利用,岩石圈中的碳被释放到了大气中,加快了岩石圈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碳交换,打破了天然的碳循环平衡过程。第(2)题,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综合训练.doc
-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课后习题 第1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doc
-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考点规范练14 岩石圈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doc
-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7单元 乡村和城镇 考点规范练23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doc
-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 第2单元 乡村与城镇 第2单元素养综合训练.doc
-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课后习题 第2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第三节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doc
-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考点规范练11 (2).doc
-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2).doc
-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课后习题 第4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2).doc
-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3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