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种群及其演替》
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种群及其演替》第二章旁栏
及
课后练习答案
第2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
问题探讨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扇螺、中国圆田螺、苏氏
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稲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
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
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
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
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
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本题有一定开放性。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
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
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
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
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
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
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旁栏思考题
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
【提示】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附近的森林、草地、池
塘等生物群落展开调查,举例说出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
思考?讨论1
讨论
1.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答案】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
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提示】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
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
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一一海
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
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
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答案】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
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
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想像空间
你能想象一下某个森林群落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分层结构的大致过
程吗?
【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
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
变化。由此想象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植物在森林群落的
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
思考?讨论2
讨论
1.这4种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异同?哪一种鸟觅食生境
的范围更宽?
【答案】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
择生境1和生境3,并以生境1为主,不选择生境2;绿头鸭主要选择
生境1;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出现,在生境3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
处。
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
2.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答案】不一定。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
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
3.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
的鸟类有哪些?【提示】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
还吃茎类、螺类、贝类等,绿头鸭也是,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
系;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也有种间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
绿翅鸭和鹤鹬都吃贝类。
4.任选一种鸟,从觅食生境、种间关系等多个方面综合描述这种
鸟类的生态位。【提示】描述鸟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考虑它们的觅
食生境、栖息地、食物及与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等。以青脚鹬为例,
它们的觅食生境包括低潮盐沼一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及海堤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