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pdf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1原型*畴理论(TheTheoryofPrototypes)

1.1原型*畴理论的发展历程

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

地将经典的*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

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

(family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

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

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即下

图方式:

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

表的语言学家对cup,bird,fruit,furniture,vegetable,toy,vehicle,clothing等概念做了

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

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

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z.

-

第二,对自然类的*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

到。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articleused

inreadyinganareaasaroomorpatioforoccupancyoruse(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

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

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地

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第三,自然类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相邻*畴常常不是由严格的边界截然分开,

其边缘成员往往混入对方的类别。

第四,自然类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其中有较好的和较差的成员之分。最好的

成员即最具有原型性(prototypicality)的成员,最差的最好的成员之间可能有等

级之别。

第五,*畴中原型性更高的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与此

同时,具有更少的与相邻类别的成员共有的属性;即就属性而言,原型成员最大

限度地区别于其他*畴的原型成员。而非原型成员(或者叫做边缘成员)则与其

相反,它们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较少,而与相邻*畴共有一些属性。

第六,就实体的*畴化及好坏成员的评估而言,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不光是属性

的计算,而更多的是完形感知(GestaltPerception),即将*畴化对象中的功能重

要、视觉显著的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由视觉到心理”的表征。

2.隐喻系统

.z.

-

2.1隐喻认知观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普遍认知上的修辞方法,隐喻的研究大多出现在文学家和修

辞学家的研究著作中,而主流的语言学家一般认为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是有异于日常使用语言的诗歌语言,是没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所以,语言学

界对隐喻的研究一直持中立态度。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莱考夫(Lakoff)等人

的研究突破了这种传统的“隐喻修辞观”,提出了一种和以前的语言学传统观念

迥异的“隐喻认知观”。他的主要结论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首先,隐喻具有普遍性。他们认为隐喻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而是代

表了一种语言的常态,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隐喻是那些通

过长期形成的规约而潜移默化地进入日常语言的无意识的隐喻,这和传统隐喻观

只注意到外显的比喻或者词汇化的隐喻是有着根本不同的。

其次,隐喻具有系统性。他们认为隐喻不是个别的、随意地制造出来的,而是

有系统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6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