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郑知渊摄影是发现与感知,而不是证明与判断.pdfVIP

对话郑知渊摄影是发现与感知,而不是证明与判断.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话郑知渊摄影是发现与感知,而不是证明与判断

郑知渊

郑知渊,1977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为自

由摄影师。曾获2010年南方纪实摄影奖最佳新人奖,2011年TOP20

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

对话摄影

柴:柴承伟郑:郑知渊

《大城》系列作品之一

《大城》系列作品之一

柴:《大城》展览中的照片,没有局限于上海一地,还有几张是

北京的。为何将拍摄地点扩大到北京?以后还计划在哪些城市拍摄?

郑:这些照片,无论上海还是北京,或者其他城市,我都要求它

们拥有独立而自足的结构,一个统一的整体。即使只有一张照片也可

以独立展出。每一幅照片之间的联系是等价的。在此基础上,我认为

无论是照片本身还是照片与照片之间,它们都应保持这样一种纪律性。

至于计划,我并没有长远而详细的计划,但我很期待有机会去其

他城市看看。

柴:《大城》初始名字好像是《魔方》,后来命名为《上海面

目》,最终又定为《大城》。这一命名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思考历

程?

郑:当时刚拍摄了部分作品后,曾想过“魔方”这个名字。但后

来认为,这是对已经完成的作品的画面形态的一种个人联想,比喻的

指向性太强,对感知形成了限制,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一厢情愿。这不

符合我对于作品的观看与感知永远处于某种“敞开的初始阶段”这样

的想法。

而“面目”与空间事物的形态与表面相关,引向观看,拥有触感。

由于当时只在上海拍摄,所以暂定为“上海面目”。

而“大城”是为今年在上海的个展取的展览名字,“大”有着无

限的涵义。我照片中所呈现的空间与空间,物与物之间的繁复与对比,

像有一条无限可能的生命线,把它们连接交织在一起。在观看照片时

会生成出一种无始无终的无限感。视线无限次的打开,无限次转折与

回归。

《大城》系列作品之一

《大城》系列作品之一

柴:观看《大城》,很难忽视这三个关键词:反透视、结构和色

彩。能讲讲你在拍摄过程中是如何建构这些元素的吗?

郑:刚开始拍摄这些彩色照片时,并没有对反透视、平面化、结

构色彩这类表现元素有深入的认识。当时只是对周遭境域有一些感觉,

一种还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与冲动。但是如果只以这种感觉或者情感

去表达,那么所得的只是一些动机而已,根本无法搞清真正想要表达

的事物究竟是什么。更谈不上以怎样的方式去把它表现出来。

之后经过一些时日的思考、学习和磨练后,自己慢慢明白,想要

表达一种感觉的真实性,首先应该据实呈现承载这一感觉的空间本身。

也就是说我想呈现的不是一些个别的现象之物,而是一个可以让自己

融入其中,通过摄影进行双向交流的,具有精神性的空间自体。然而

大多数传统的摄影作品关心的是通过象征化、符号化的方式把事物变

成可供人们把握、掌控、交换的经验。通过相机先天设定的单点透视

这样一种象征人类意志的远近法,一厢情愿去攫取对世界的片面设定,

这种方法造成自我与世界(事物本身)的割裂与分离。世界被对象化、

客体化,并从我们的内心想象中被剔除。世界成为我们的思想预设,

而其本身被遮蔽。因此我明白,想要呈现一个活的,有生命有精神性

的空间,亦即等同于呈现自我。而我要做的首先就是消除这些来自人

类中心主义片面认识对世界的遮蔽,让自己的纯粹感知彻底领受世界

投射出的视线,并使这种视线间的交流逻辑化的映刻到照片中去。

在我的照片中有反透视的感受,这正是消除人类意志对世界的遮

蔽后,以世界本身为元视角重新出发,重新接受世界投来的目光,重

新领悟世界释放的存在感,重新唤起一种自身存在于整体之中,使自

我的情感、思想、感知与世界充分交流、交融。重新展现了人与世界

的根本关系。

而所谓画面中的结构,亦即整体。根本上就是人之结构,人之感

觉整体。在一个平面中,结构以外的物像之存在对人的视线来说根本

是含混不清的,无法真切的把握与感受。这些物像在长久的观看下,

存在感将趋于消散流失。而谈论结构,或者说整体,就务必要面对轮

廓或边界。而以我以上所谈人类的透视法来说,轮廓根本是一个谎言。

地平线并不存在。所以要建构这个可被我们真实的,长久的观看、感

受、交流的,独立存在的结构,就必须放弃肤浅的轮廓法。重新在一

个平面中搭建一个对我们的视线和感知来说,更为真切的,由世界自

身的样子,自身的色彩与纹理之间的对比所组成的感觉自体。

文档评论(0)

136****60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