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宁河高中振兴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安宁河高中振兴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四川省安宁河高中振兴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

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与呈现,认为人物的行为、情感和命运不仅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源于其复杂的心理结构。与传统的人物塑造方式相比,“心理型”人物观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动机以及潜意识等层面的刻画。这种人物观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能够引发读者更强烈的共鸣。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主人公们在战争背景下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娜塔莎在经历爱情的挫折后,内心的痛苦、悔恨、自责以及重新寻找生活意义的挣扎,都被托尔斯泰深刻地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她的情感起伏,这种对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使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超越时代的魅力。

然而,“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相对薄弱,使作品缺乏一定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另一方面,对人物心理的复杂刻画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某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了追求对人物心理的极致表现,采用了过于复杂的叙事结构和隐晦的象征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和吃力。这就需要作家在运用“心理型”人物观进行创作时,要把握好度,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同时,兼顾作品的可读性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心理型”人物观:文学创作中的深度探索》)

材料二:

“心理型”人物观的兴起与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心理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作家们开始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来塑造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型”人物观的影响尤为显著。该学说强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情感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观点启发了许多作家深入探索人物的潜意识层面,揭示那些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和冲突。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潜意识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心理动机。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独特呈现方式,不仅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边界,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摘编自《“心理型”人物观:文学创作中的深度探索》)

材料三:

在叙事研究领域,“心理型”人物观指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强调人物性格的一种认识倾向。传统小说理论重视人物内心活动,这是小说理论界不争的事实。这一观念的形成源于小说艺术的自律。众所周知,欧洲小说是从“传奇”演化而来。在大部分“传奇”故事中如《堂吉诃德》《巨人传》,小说家通过构建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至于事件是否真实,人物是否可信则是次要考虑。与此不同,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十分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为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小说家们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对人物外部行为和内心思想进行充分展现。小说中的人不仅是故事世界里的主体,同时也是小说家们揭示人性、针砭时弊的一个重要手段。依照哈维的观点,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不仅使得小说具有了道德伦理功能,而且为人们搭建了个人与他者进行交流的一个渠道。这种观念把人物看作小说艺术伦理维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叙事作品中的其他成分,则被视为服务于人物逼真性的辅助手段。重视故事,强调人物似真效果,使读者宛如置身于故事世界——这些观点不仅突出了人物在“心理”层面的真实性,同时也成为传统小说艺术的美学原则之一。

真正从理论上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论述的评论家是前述提到的福斯特。福斯特明确指出“既然故事中的行动者通常是人,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妨把人物叫作人。小说中虽然也不乏动物作为行动者的现象,但是塑造成功的并不多,因为我们对动物心理的了解实在有限……故事中的行动者是人,或者说假装是人。”无须赘述,福斯特不仅把人物放在了故事层的中心位置,而且强调了人物心理的重要意义。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以“人”为标题,用两章的篇幅阐述小说家如何运用技巧使人物首先在外部行为方面具有真人特征(如生、死、饮食、睡眠)。

需要指出的是,福斯特对人物心理似真性的高度重视,主要是从读者立场进行考虑的。在他看来,如果小说艺术把人物外部行动作为叙述的主要对象,那么,就小说与读者的关系而言,这样的小说只能满足读者粗浅层次上的好奇心,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则必然通过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矛盾,揭示虚构人物与现实人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也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将读者的好奇心提升到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