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显然,恩格斯这儿所阐明的,正是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读者得以情感净化的特征。第二,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郭沫若在《文艺之社会使命》一文中举过一个例子:日本古时候有一个妙龄的尼姑,名叫慈门。有一次群盗闯入尼姑庵,把她绑在木柱上,抢劫财物,慈门不能反抗,便很超然地唱出一首和歌。那歌的意思是说,庵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外面取来的,强盗拿去也没有什么。想不到,和歌中的超然情感竟打动了群盗,他们不仅没有抢劫财物,反而把慈门从木柱上解下来,然后各自散去。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指出:“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交溶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所犯过的罪行表示愤慨,会对自己给人造成的痛苦感到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样性格的人表示厌恶,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会铭刻在我们心头的;那个坏人走出了包厢,已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来得有效。”从内在关联来看,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净化,实质上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这种人格提升,说到底正是文学作品发挥教育作用的独特方式。既不是以理服人的说教,也不是直截了当的劝谕,而是凭依情感的沟通或震撼,激发人心灵中潜在的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令其挣脱物欲和私利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之境。这种经由净化而实现人格提升的方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的特征。3.领悟 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的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秘、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与共鸣和净化相比,它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的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读着《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会对鲁提辖的举动拍手叫好,这便是共鸣。同时,我们会感到,像镇关西那样恃强凌弱是不可取的。我们不禁反思: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不道德的行为呢?这便净化。进而我们深思: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合理呢?如果没有鲁提辖那样勇武有为的人出面,那么金氏父女的冤屈如何得申呢?只有从根本上建立一个文明法制的社会制度,才能充分保障人的权利。这就是我们经过思索后所体味出来的道理。这便是领悟。第二,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领悟则不同了,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读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会使我们体味到: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研究问题,才能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读罢《浮士德》,会使我们体味到:只有不停歇地开创生活,才能不断地享受生活,从而激发我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种体味,这种伴随着体味而得到的人生教益,便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领悟。由此可见,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最高境界。第二,文学形象具有想象性。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文学形象最不具直观性。它是由抽象的文字符号构成的系列,而不是可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艺术形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伴随着读者的再创造因素。2.还原与异变一部文学文本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下来。读者接受文学文本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的过程。然而,由于“填空”、“对话”与“兴味”的存在,接受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接受而产生的“第二文本”中,虽然或多或少包含着来自“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却又充满着个人的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的产物。文学接受中的异变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异变。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它有关形象时,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或事物,附着到作品中的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对文本潜含的形象进行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工。鲁迅曾这样指出:“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