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颗粒硅行业深度报告
1
目录
1.颗粒硅:光伏硅料新一代技术,将助力行业大幅降本 3
1.1.产品质量、成本、应用已优势渐显,有望成为新一代光伏硅料技术3
1.2.颗粒硅供给:规划产能超50万吨,协鑫和上机数控合资建30万吨
6
1.3.颗粒硅需求:晶澳15万吨采购合同,隆基、中环、上机加快试用7
2.光伏硅料:供给紧缺、价格高企,颗粒硅突破在即、解行业燃眉之急 8
2.1.传统硅料:产能紧缺、价格高涨超140%,未来2年将处紧平衡状态
9
2.2.颗粒硅:进展超预期,产能有望加速释放、解行业燃眉之急 11
2.3.颗粒硅:“十四五”期间光伏需求大,颗粒硅市占率有望加速提升12
3.重点推荐:上机数控;建议关注:保利协鑫能源 13
3.1.上机数控:210大硅片+颗粒硅强力推动者!光伏硅片有望“三分天下”
13
3.2.保利协鑫能源:多晶硅龙头,颗粒硅主推力量 18
2
4.风险提示……………………21
3
1.颗粒硅:光伏硅料新一代技术,将助力行业大幅降本
颗粒硅作为光伏硅料环节新一代技术,具备更大的成本降低潜力,对光伏行业降低度电成本、在全球大范围推广从而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
1.1.产品质量、成本、应用已优势渐显,有望成为新一代光伏硅料技术
目前,光伏行业的上游原材料主要分为2种块状硅和颗粒硅。1)块状硅:生产工艺为西门子法工艺。通过气相沉积方式,生产棒状硅、块状硅,为目前光伏行业主流的上游原材料,占比全球总产能95%以上。2)颗粒硅:生产工艺为硅烷流化床法(FBR)。在流化床中,通过使硅烷裂解并在晶种上沉积,生产颗粒硅、颗粒状多晶硅。目前生产颗粒硅的主要企业包括:江苏中能(保利协鑫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陕西天宏、美国REC、德国Wacker等。
图1:光伏块状硅示意图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浙商证券研究所
图2:光伏颗粒硅示意图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浙商证券研究所
颗粒硅VS块状硅:在成本、质量、应用端优势渐显,有望成为新
一代光伏硅料技术1)成本端:颗粒硅投资强度、电耗、人工成本更低。颗粒硅的FBR生产技术流程更短、后处理工序更少、占地空间更小。其投资强度下降30%、生产电耗降低约70%、项目人员需求
4
降低30%、水耗下降30%、氢耗下降42%。据实测数据,FBR法颗粒硅电耗仅为18度电/KG,远低于传统多晶硅综合电耗60-70度电/KG。
图3:颗粒硅在拉棒电耗、水耗、氢耗上均优于传统硅料
Siemens
FBR
动力电消耗
60kwh/kg18kwh/kg
水消耗
130t/t90t
氯消耗
350Nm200Nm%
ElectricpowerWaterresourceHydrogenenergy
资料来源:保利协鑫推介资料,浙商证券研究所
表1:颗粒硅生产成本有望较传统硅料降低
项目
颗粒硅与传统硅料成本对比
投资成本
-30%
拉棒电耗
-70%
人工需求
-30%
水耗成本
-30%
氢耗成本
-42%
资料来源:保利协鑫推介资料,浙商证券研究所整理
2)使用端:颗粒硅填充性更好、利于连续直拉拉晶。颗粒硅形似球状,流动性好,可以多装15%-20%的颗粒硅(增加单位产出,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大块料堵塞),是大规模CCz技术应用的必要条件,相比目前传统的RCZ单晶复投法,拉晶效率更高。同时,颗粒硅的外置复投系统更容易实现自动化,节省人工成本、以及复投硅料的时间。
5
图4:颗粒硅是CCz连续加料及ERCz外置复投技术的必选硅料
口
口
内置复投外置复投成连续加料
内置复投
外置加料单晶炉
资料来源:保利协鑫推介资料,浙商证券研究所
3)品质端:颗粒硅没有破碎时的杂质风险。因颗粒硅无需破碎工艺,避免硅料的损耗、并降低破碎成本,消除破碎过程中引入杂质的风险,综合品质已达到了单晶用料要求。
图5:FBR法流程短,损耗低,排放少,出料的颗粒硅无需破碎,可直接用于投料
品种利用
品种利用
FBR
颗粒硅
洁净包装
原料合成系统
资料来源:保利协鑫推介资料,浙商证券研究所
展望未来:关注颗粒硅产品品质提升、下游硅片客户验证、关键设备国产化1)技术质量端:由于技术工艺的差异,颗粒硅仍存在杂质高(氢、碳)、拉晶过程产品质量不稳定、纯度相对较低、安全性等问题。因此,在下游客户使用的过程中,目前颗粒硅主要为下游拉晶厂商掺杂使用。未来随着颗粒硅氢气、金属杂质、含碳量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叠加下游使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