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荷塘月色》新授课教学设计.docx

《荷塘月色》新授课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新授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反映了他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圈划关键词句,揣摩语言,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散文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圈划关键词句,揣摩语言,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

(二)教学难点:理解散文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于1948年。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朱自清的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实情感。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新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

①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②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③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④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⑤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知识链接——朱自清名、字的由来

原名:朱自华。据说朱自清的父亲十分喜欢苏东坡,于是,朱自清出生后,其父就从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取“自华”二字,作为儿子的名字。

改名:朱自清。这个名是朱自清在1917年改的,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一语。这句话是屈原于流放之时请太卜为自己占卜时说的,意思是“应该廉洁正直清白自处”。朱自清选“自清”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其用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以保持清白。

字: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是皮带、皮绳的意思,性柔韧;“弦”常紧绷,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显的自我勉励之意。

播放视频——《山河故土,君子佩弦》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点明了时间——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三)抓情语,探作者游踪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文眼)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原因。

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明确: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一封信》

近年来为家人的衣食,为自己的职务,日日地忙着,没有坐下闲想的工夫;心里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我是要找一条自己好走的路;只想找着“自己”好走的路罢了。但哪里走呢?或者,哪里走呢!我所彷徨的便是这个。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的体力太不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的路。

——1927年9月2日《那里走》

探究: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

作为自由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产生的苦闷彷徨;

源于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诸多矛盾(父亲、妻子、孩子)。

3.为排遣不宁静,作者出门经过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