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扶大厦之将倾,背万世之骂名。

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

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没有国歌。

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首国歌都没有。

在一片嘲笑声中,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

这个老人就是大清权臣李鸿章。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

梁启超却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今天,我们不读李鸿章,不知爱国为何物,更不会知道,在历史洪荒中,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奋力前行时需要多大的勇气。

01

1840年,22岁的李鸿章站在皇榜下,他伸长脖子,渴望能从榜单上找到他的名字。可把榜单从头看到尾,也没有看到“李鸿章”三个字。

陪他一起来看榜的父亲摇着头:“走吧,跟我去见一个人。”

父亲带李鸿章见的人,是当时在京城声名日隆的曾国藩。

从此,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跟着他学习经世致用之学。

三年之后,李鸿章信心满满走进考场。

这一次,他一举考中进士,他被钦点进翰林院学习。

这一年,李鸿章25岁,成了大清三十年内会试考场上最年轻的得中者。

从此之后,李鸿章仕途一路扶摇。从咸丰三年的正七品编修到咸丰八年的三品按察使衔候补道,不到五年的时间,官升七级。

官场多风波,随处起波澜。做官太顺利,李鸿章处处遭到排挤,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经是寸步难行。

1858年,35岁的李鸿章做了个艰难的决定:辞去官职,到老师曾国藩门下当幕僚!

这些留学生都成大气,他们中有电报局长梁金荣,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唐国安,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李鸿章的学生。

李鸿章第三“变”,变中国之实业。

我们可以看到一张脉络清晰的李鸿章实业清单:

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1880年,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

1881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

1882年,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

1885年,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1888年,中国第一支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

而这些诸多的“中国第一个”,创办者都是李鸿章!

至今,他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依然影响着中国,现在招商银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子企业。

然而,古老的中国穿越千年尘埃,已经接近她的终点。

她疲惫、衰老、风光不再,在现代文明前,她窘迫难堪,风雨欲来,大厦将倾,单靠李鸿章这样的权臣孤身支撑,又怎么能够支撑得住?

04

1871年8月,当李鸿章用颤颤巍巍的手签下《中日修好条约》,从那天开始,他的后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签约。

中国挨多少次打,李鸿章就签多少次约。

1895年3月20日午后2时半,73岁的李鸿章在随行官员的搀扶下,拄着拐杖登上马关议和之地春帆楼。

还没落座,李鸿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边安置了一只痰盂。

他拄的拐杖碰到地面“吭吭”有声,面色严肃地坐下,开口就说:“首相大人,我还没老!”

谈判进行了四天,唇枪舌剑,谈判僵持不下。

3月24日下午4点,第三轮谈判结束,李鸿章走出春帆楼,乘轿车返回驿馆。

快到驿馆时,混乱的人群中突然窜出个日本男子,朝他脸上就是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随从慌了神,哭成一片。可他醒来第一句话却是:

“慌什么,都不要哭,我死不了!?此血可以报国矣!”

他不准医生给他动手术,只让医生将伤口简单缝合起来。

三天后,李鸿章头裹白纱布,又坐在谈判桌前。世界舆论哗然,开始谴责日本。

舆论压力下,伊藤博文主动提出减少赔款一亿两白银。

谈判最后一天,李鸿章已是疲惫不堪,在谈判桌上,我们看不到那个一人在上,万人在下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

他与伊藤博文讨价还价:“再减少5000万,行不行?”

被伊藤博文言辞拒绝。李鸿章又还价:

“5000万两不行,再减少2000万总行吧?”

最后,无奈的李鸿章甚至说:“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等到的还是拒绝。

国弱呀,国弱,李鸿章放下了全部的尊严,只是为中国省一点银子。

大家只看到李鸿章的“卖国”,却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艰难!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73岁的李鸿章带着一身疲惫和那颗耻辱的砂弹启程回国,船离开日本土地那一刻。李鸿章对身边人说?: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这屈辱,他真的受够了!

可中国那边呢,等待他的并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骂声一片,鄙夷一片。

他拄着拐杖,站在甲板上,低头看着海水汹涌,良久,说不出一句话。

海风吹着他纸片一般消瘦的身

文档评论(0)

138****9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