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课文赏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精编资源学而优·教有方

PAGE11/NUMPAGES11

《齐桓晋文之事》课文赏析

先秦·孟子及弟子

原文呈现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2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4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5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6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7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8

第一部分:写孟子向齐宣王宣扬王道。先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再肯定齐宣王的“不忍”之心。

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仁政的理想蓝图,但齐宣王有怕难心理。他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问孟子:“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人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

名师赏评:

1齐桓公依靠管仲使国家富强起来,晋文公进行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改革使国力强盛、诸侯臣服。他们都属于“春秋五霸”。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的目的是想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

2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首先是避而不答,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然后转移话题,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委婉地说:“无以,则王乎?”使齐宣王难以拒绝。

3孟子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论点,认为“保民”是行王道的前提。“保民”原非齐宣王所想,但其对“王”天下还是乐于一谈的。

4孟子为了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大做文章,旨在博取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间的思想距离。

5孟子在“以羊易牛”之事上肯定齐宣王,让对方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便于进一步推论以说服对方。

孟子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与之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齐宣王,博得了齐宣王的信任。

6“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运用判断句,斩钉截铁,毋庸置疑。后面连用两个问句,步步紧逼,迫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7通过“笑曰”的神态描写和“是诚何心哉……”的语言描写表现齐宣王窘迫的神态和疑惑的神情。此为反衬之笔,以齐宣王的反应来写孟子高超的辩才。

8齐宣王很窘迫,虽明白自己非因吝啬而不杀牛,但同时也不能解释既然有不忍之心,那为何怜牛不怜羊。这时,孟子主动替他开脱:“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读到此处,我们不得不佩服孟子的高明,表面上是为对方着想,实际上是为了向议论的纵深处推进。“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与其他句子相配合,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

孟子在这时,再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齐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一是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心杀它;二是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他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由此解决了齐宣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9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