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一中的历史沿革.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和县一中的历史沿革

和县,古名历阳,春秋属楚,秦灭六国置历阳县。后齐始置州,北齐与南梁于此地议

和遂称和州。明洪武年间改为直隶和州,隶属京师(南京),辖含山县。清袭明制。民国

和州改为和县。

和县一中是和县历史最悠久的人才摇篮,它的前身,可追溯到明代的书院。

和县最早的书院为“云嵋书院”,设置在城治西南云嵋墩下(即今和县二中校园西北),

系明代和州知州王卺所建。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同知(知府的副手)薛祖学将云

嵋书院院址改为烈女祠,迁书院至城北之马厂(即汽车站东),并将“云嵋书院”改名为

“历阳书院”。嘉靖十六年(1537年),州判王朝用又将烈女祠迁址城南,仍复书院于云嵋

墩下。隆庆年间,知州康诰重修书院讲舍,并在门首建立石坊,上题“古和书院”,很有

气魄。万历年间,书院迁至城治西北之香烈祠旁(即今北门后山下),改“古和书院”为

“云兴书院”,明代著名学者焦竑曾在此讲学。

清初,书院被抑制。康熙年间,和县复建书院于北门街,名“和阳书院”,延叶悱堂

为山长。雍正以后,书院改为官立。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州刘长城复将书院迁建于

城东射圃(即和县原种场),崇明人何忠相被聘为山长。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取

和州,书院毁于兵火。战事平息后,知州方翊元在原址重建讲堂院舍,恢复书院,但不久

又遭兵火。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州周心培清厘学田。但因经费不充,书院未能专聘

山长,乃于光绪十九年附课于芜湖中江书院。

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呼吁仿效西方,革新教育。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颁布《厘

定学堂章程》,实行新政,谕令各省易书院为学堂。

《皖政辑要·第十五册》记载:“和州中学堂,官立在东门大街就和阳书院改设。光

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知州德馨(满人)开办,以洲厂串票契纸契税提款及兵户房册

书提款为常年经费,学生三十名。”因经费不敷,理化器具、植物标本,无力置办,仅设

文科课程,与《定章》稍有出入。

辛亥革命后,和州中学堂更名为和县中学,学生很少。《安徽公报》民国元年三月十

三日载,当时和县中学有20余名学生,民国元年毕业生只有3名,尚有2名考试不及格。

办学经费多为经纪人侵蚀入私。当时和城有歌谣道:“中学好,中学好,教员多来学生少”。

对此,当时和县教育会曾向安徽都督府呈文弹劾,安徽都督府据此勒令和县中学改为乙种

实业学校,和县中学就此停办。

民国四年(1915年),美以美会在城内小西门的福音堂开办一所教会学校,学制四年,

取名“皖北中学”。负责人为牧师屠光斗,当时保送不少学生上了南京金陵大学,和县一

些知名人士曾就读于该校。1925年停办。

民国十三年(1924年),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和县热心教育人士,复就县立第一高等

小学校址,恢复和县初中,高等小学附设于初中内,时称“初中一高”,王大杰兼代校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军兴,校内驻兵,停课数月。及至军事稍平,地方公推

回乡服父丧的北京大学理学学士俞建章为校长。他顺应潮流,改革教育,在学校建立评议

会、教务会、班务会,学校规模扩大;于校内设图书馆,开办平民夜校,举办学生储蓄会

和工商社,出版校刊,办学成绩卓越,曾获安徽省教育厅嘉奖:“俞校长学识渊博,练达

有为,如此规划之县立中学,诚皖省不易观也。”(《安徽省教育行政周刊》)。继俞建章出

任和县县立初级中学校长,还有林式如、李齐琳、王尧铎等。此时学生50余人,教职员

12人。

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亮任校长。他先后在喜雨亭周围建房7座,兴建大礼堂。

据《安徽省教育厅统计》载:民国二十年,和县初中有初一1个班,初二2个班,计学生

111人,教职员16人,全年经费为9449元。民国二十二年增至5个班,学生200余人。

张亮办学有方,整顿秩序,健全制度,制定校歌,由教员朱霜菊作词。歌词曰:

仗剑天门,弯弓乌浦,江上起惊雷。文献昭垂,雄风斯振,桃李尽成材。

茹古含今,融中汇外,极目山河改。三年有成,万方多难,黾勉在吾侪。

民国廿三年(1934年),陈宪章(秉诚)接任校长。他延聘原中科院学部委员、生态

学家候学煜任教。任课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学界泰斗任课,名师治校,使学校声誉日隆。

1937年,学生李冰经中央考核合格,被派往意大利参加世界童子军露营活动,是全国12

名选手之一,历时4个月。陈秉诚在北大读书时,与同窗好友罗家伦过往甚密。当时《安

徽省和县初级中学》校牌,就是请时任清华大学校长

文档评论(0)

辉辉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文件 大家都可以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