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
每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都与其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
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
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
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汉字、古诗词、国学经典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2、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学生调查问卷共有15
道选择题,每题有4-7个供选答案。
(四)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鄠邑区西安滨河荣华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
(五)调查步骤
1、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问卷,分发调查
问卷。
2、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第1、2、3、5题是关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
了解情况的调查。
第1题,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80%学生对选择的内容都了解,
60%学生不知道酒令、赋是什么?
第2题,学习传统文化有哪些好处?90%学生都选择了四个选项,
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好处多多。这说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比较
感兴趣的。
第3题,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40%学生通过上网查
阅,30%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书籍知晓,5%学生通过父母的日常讲解获
知。20%学生通过电视节目、旅行、阅读等多途径获知。
第6、7、8、9题是古诗词的了解、学习和掌握情况调查。
第6、7题中国“文房四宝”和“四大名著”的知晓?90%学生
知道“四大名著”,40%学生知道“文房四宝”。
第8、9题是了解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爱好?30%学生觉得古诗
文枯燥没有意思,20%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没有兴趣,40%学生认为语
文课堂中应该有古诗文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还
可以增加更多的词汇量和知识点。
通过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量少,阅读程度低,
需要在课题的实施中激发学生读经典、学习经典的兴趣,加强对国学
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及理解力。
第11、12、13题,对教师课堂教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第11、12题,教师在课堂中教授古诗的途径和方法。60%学生
觉得教师教授途径多,从引导想象,讲故事、课前查找资料几方面让
他们对古诗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中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小组
合作等方式让他们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古诗文内容。
第13题,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中拓展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吗?30%
学生认为不需要,他们觉得课堂内容已经够用了,没有更多的时间再
去学习了,40%学生觉得,如果老师在课堂中以讲故事的形式去拓展,
他们很愿意聆听,10%学生觉得自己课堂内容都不能很好掌握,更不
要谈拓展知识了。
第14、15题学生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活动有什么想
法?
45%学生赞同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认为对自己是有帮助的,
能为自己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50%学生觉得开展不同的活动,如汉
字听写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古诗词知多少等等,让他们更容易
在活动中掌握古诗词。
调查中发现,由于近几年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学生对于中国传统
文化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地方传统文化了解还不够,需要在课题
的实施中结合中国和地方传统节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知晓度,参与
度,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近几年,开展汉字书写大赛,也提高了学
生对于书写的认识,但对于整体书写的提高,效果还不够,还需要通
过其他途径提高学生书写的热情、书写的兴趣。
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粹之一,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既是文化
的沉淀,又是生活的展现。但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基
本都是被动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窄,需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二)应对策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