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的古今异义
语言中的词汇又是社会现实最直接的反映。因而,随着社会的发
展,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它的意义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如“履”这个词,在战国以前是践踩的意思,不指鞋子。鞋子在
当时称“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诗·魏风·葛屦》)“履”
和“屦”分得很清楚。在《易经》、《诗经》、“三礼”(《礼记》、
《仪礼》、《周礼》)、《左传》、《孟子》等书中,都没有例外。
从战国时代开始,“履”才逐渐由动词转为名词,取代“屦”的地位。
“字”这个词,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文字”的意义。而是指
生育、抚养孩子。如: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易·屯》
其僚无子,使字敬叔。
——《左传·昭公十一年》
上例中“女子贞不字”是说“女子久不生育”;“使字敬叔”是
说“让她抚养敬叔”。都不作“文字”解。大约从秦始皇时代开始,
“字”才用来指文字,到了汉代“文字”就成了“字”的常用义,如
“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还举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
指出“寺”这个词的意义,曾随时代不同,变化三次:秦代以前,
“寺”是“侍”的意思。《诗经》、《左传》都有“寺人”之称,指
的就是侍候的奴仆、宦官;秦以后,用来指官府。先是指中央机构,
如太常寺、大理寺等。后来县以上的政府机构所在的房舍都可称
“寺”,如“父为县吏,得罪于令,将收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
门,昼夜号泣”。(《后汉书·乐恢传》)这里的“寺门”即县衙门。
自魏晋开始,“寺”才变为寺庙的专称。如:“至晋永嘉,惟有寺四
十二所。”(《洛阳伽蓝记·序例》)这里的“寺”,就是指僧尼住的
寺庙。据顾炎武考证,“寺”的词义由“侍”变为“官舍”之称,是
由于“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故“官舍通谓之寺”[26]。而由“官舍”
变为寺庙之称,南宋叶梦得认为“汉以来九卿官府皆名曰寺,鸿胪其
一也。本以待四裔宾客。明帝时摩腾竺法兰,自西域以白马负经至,
舍于鸿胪寺。既死,尸不坏,因留寺中。后遂以为浮屠之居。即洛中
白马寺也。僧居称寺本此”[27]。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词义的发展
变化,与社会现实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再如“仅”这个词,词义的发展变化还有一段曲折的过程。在先
秦两汉时期,是极言数量之少,或指情况限于某个较低的限度,如: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战国策·齐策》
但在自六朝至唐宋这一时期内,“仅”却是极言数量之多,或指
情况达到某种较高的程度。有“将近”、“几乎”等意思。如: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
名,其后无不识者。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这里的“仅万人”,不是说只有一万人,而是说将近万人,表数
量之多,以说明张巡超人的记忆力。
因作力推去其碑,仅倾陊者再三。
——罗隐《说石烈士》
“仅倾陊(堕)”就是“几乎倾倒”的意思。
到了唐宋以后,“仅”又仍然用来极言数量之少。如归有光《项
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了解古文中的词,在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对于确切理
解古文是很有必要的。正如明代学者杨慎所说的,“凡观一代之书,
须晓一代之语”[28]。譬如,知道“仅”这个词意义的变化。读到
《韩非子·内储说上》“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我们
可以根据《韩非子》是先秦作品,断定这里的“仅”是“只”的意思。
而白居易《昭国闲居》“槐花满田地,仅绝人行迹”,是唐代作品,
那么后一句就应解为“几乎绝人行迹”了。又如,我们了解了“信”
的“书信”义是中唐才开始有的。魏晋以来,“信”作名词多指“使
者”。那么读到《世说新语·文学》“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古
乐府“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就不会把其中的“信”误解为
“书信”了。
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由文言变为白话,意义存在差别的
词更为常见。如“揭”这个词,在白话中是指把盖合或粘合着的东西
分开。但在文言中却是“高举”的意思,如贾谊《过秦论》“斩木为
兵,揭竿为旗”。因而,不能把成语“昭然若揭”解为“明白得好像
把遮盖着的东西揭开一般”。
又如“僵”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僵硬的意思,但在古代汉语
中却是“倒仆”的意思。“详僵而弃酒”(《史记·苏秦列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