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医眼科:黄帝内经讲究眼病经络辨证
眼科辨证对眼区经络分布十分重视,《灵枢·论疾诊尺》:“诊目
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开启了眼病经络辨证的先河。后世《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谓:“症候不明,愚人迷路,经络不明,盲子夜行。”更是生动地说
明了经络分布对眼病辨证的重要性。鉴于此,治疗中重视药物归经就
成为眼科组方用药的一项准则。
归经是指药物会选择性地作用于一定部位,即主要对某经(脏腑
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挥作用,而对其他经络作用不明显,凭此作为
选用药物的依据。归经学说创自金·张元素,他认为取各药性之所长,
使之各归其经,药有专司,而使药专力宏。
在《珍珠囊》用药心法中提出:“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
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
火,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胆
经亦然,黄柏泻膀胱火。”
在归经理论基础上又倡引经报使论,即该药不但自己归属某经,
而且还能引导其他药物进入某经,发挥整体效果,提出十二经引经药
为:“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
者青皮,胆、三焦也。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
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少阴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在下
者柴胡,肝、包络也。”在主治心法中举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
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李东垣师承张元素,深受张氏影响,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继承了张氏归经引经报使理论,对眼病提出:“凡眼暴发赤肿,以防
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身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身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草、
甘菊之类为佐。”体现了李东垣治病注意标本缓急的思想和用药遵循
药物归经及引经报使的学术观点。
归经强调药有专司,引经则使方有导向,从而提高疗效,归经理
论、引经学说对眼科用药有深刻影响,具体如下。
一、明辨经络,归经用药
归经学说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对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如
治头痛、项背强痛多用羌活、葛根,巅顶痛多用藁本,前额痛多用白
芷,按经络分部位则羌活、葛根、藁本均属膀胱经,白芷属胃经。
又如《原机启微·风热不制之病》羌活胜风汤的应用,原方治风热
所致黑睛星翳、白睛赤肿、头痛鼻塞、眉棱骨疼、涕泪等症,应用时
强调“必要明经络,方能应手”,提出“翳自内眦而出,为手太阳、
足太阳受邪,治在小肠、膀胱经,加蔓荆子、苍术……自锐眦客主人而
入者,为足少阳、手少阳、手太阳受邪,治在胆与三焦、小肠经,加
龙胆草、藁本,少加人参……自目系而下者,为足厥阴、手少阴受邪,
治在肝经、心经,加黄连,倍加柴胡。”以上按发病部位分经用药的
方法,虽然各家选用药物或有出入,但一直为后世推崇延用,成为治
疗外障星翳、白睛赤脉和处理不同部位眼外伤的用药依据。
归经学说必须和药物的四气五味结合起来用药,才能更有针对性。
脏腑经络各部病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应用药物应有温、清、补、泻
的选择,才符合辨证论治的精神。如党参、白术、附子、肉桂、石膏、
知母、大黄、枳实均入脾经、胃经,而性味不同。参、术甘温,具有
补气健脾、资生气血作用。附、桂辛热,温肾助阳,温阳化气。石膏
辛甘寒,知母苦寒,清热泻火,清阳明气分实热。大黄、枳实苦寒,
清热导滞,清阳明腑实。
在胞睑病变的论治中用法迥异。上睑下垂,胞虚如球,为脾虚气
弱证,常用参、术益气健脾或配升、柴益气升阳,如参苓白术散、补
中益气汤。若见肢冷、便溏脾肾阳虚证,加附、桂兼温肾阳。而胞睑
红肿、疼痛的眼丹、眼痈、眼发针眼等病,为胃火炽盛,火毒上攻证,
又当清热泻火,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若见口渴引饮,脉洪大
加石膏、知母;若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加大黄、枳实。
所以归经和性味结合才能更好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二、巧用风药,引经升散
目居高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基于病位,在眼科风邪致
病十分常见。眼科的引经药以风药居多,与风药性味辛、温,具有升、
浮的性能有关。凡症见目赤肿痛、痒涩流泪、眉骨痛均为风邪所致。
夹寒则头痛、身痛、寒热鼻塞,夹热则眵多热结、口渴便干,风与湿
合则赤肿湿烂。
祛风药频为应用,或辛温发散,或辛凉解表,或与清热利湿,活
血化滞合用,组方有羌活胜风汤、祛风散热饮子、万应蝉花散等用于
临床,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