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齐物论在那个更高的境界和层次上,庄子告诉人们,万事万物无论如何不同都是统一的一个整体。这就是“齐物”。既然从自然的眼光看世界的事物、人间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不停变易的,那么人就应当尝试用“道”的目光来看待它们。*子非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老庄的区别庄子超越,老子睿智。添加标题庄子有情,老子寡情。添加标题庄子博大,老子深沉。添加标题《庄子》善喻,《老子》箴言。添加标题《庄子》华丽,《老子》严峻。添加标题*三、儒家:孟荀之争孔门的传承孟子荀子党同伐异*(一)孔门的传承曾子:即曾参,字子舆,通孝道,相传《孝经》和《大学》都是他的著作。孔子的孙子子思,据说就受业于他。(子思作《中庸》)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通《诗经》等儒家经典,擅文学。孔子死后,子夏居西河,开始授徒,做了魏文侯的老师。(战国时期的不少著名人物,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等都曾受业于其门下。)[一为学者师,一为王者师,这对儒家日后的职业取向定下了基调。]*曾子子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曾子语录、子夏教诲#2022*人言可畏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二)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轲受业于子思门下。他学有所成后,以传孔子之道为己任,周游列国、进说诸侯,但都得不到重用。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孟子主要生活在战国中前期,其时“战国七雄”混战逐鹿的局面已经形成。由于各国的竞争已发展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人的争夺,特别是人口和人才的争夺也达到了白热化。因此,各国君主为了笼络人才以变革图强,纷纷采取了“尚贤”、“养士”的措施(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各国的有识之士也闻风而动,加入到游说、献策和争鸣的潮流中。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和历史背景下,孟子开始了他的正义之旅。*孟子的批评后人大多认为,孟子很好批评、论战,甚至有人说他态度独断、言辞刻薄。例如:他批评农家的许行:“许子之道,相率为伪。”批评纵横家的公孙衍和张仪:“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评名士陈仲:“无亲戚君臣上下”、“蚓而后充其操者也。”*1、诘问儒家:为什么要“仁爱”?墨家和道家在挑战孔子的儒家学说时都对“圣人之道”作出自己的解释,都对所谓的“仁爱”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墨子说:仁爱不好,要“兼爱”。老子道:仁是道德沦丧的结果,爱是背离天道的副产品。(杨朱更是认为,儒家的道德观是虚伪的,事实上人人都是“为我”。)*孟子的反驳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在孟子看来,杨朱的思想是极端利己主义,墨子的学说是绝对平均主义,他们都不符合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如果真的推行他们任何一家的主张,都会令国家崩溃,社会倒退回原始部落时代。(只有个人、没有国家就是“无君”,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始母系社会就是“无父”。)*2、人性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孟子的答案就是“人性”。(即只要证明“仁爱是人的本质”,儒家的所有道德教条都可以成立。)但在当时,关于“人性是什么”的回答却至少已有三种:《孟子·告子上》:“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面对这些观点,孟子进行了反驳,并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论”。*对“性无善无不善”的辩论告子曰:“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告子的主张可称为“动物人性论”。)孟子反驳说:“然则犬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