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2025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4-2025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

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政动,用擦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

1.春秋初年,楚、吴均因文化落后被称蛮夷之国,但到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及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却被《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夏之后裔)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得称为“诸夏”。上述称呼变化印证了,当时()

A.列国纷争的现实 B.华夏认同的观念

C.夷夏关系的对立 D.儒家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吴蛮夷之国的身份开始转变为“楚子”“吴子”的身份,杞君(夏之后裔)朝见鲁君将夷礼改为周礼,说明的是当时民族趋向融合,华夏认同的观念出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国纷争和儒家思想的传播,排除AD项;材料体现的是夷夏的融合,非对立,排除C项。故选B项。

2.下表所示为广州汉墓出土的铁器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

墓数

出土铁器墓数

铁器墓数占墓总数比

其中铁兵器与铜兵器比

西汉早期

200余

61

30%

3:4

西汉中晚和东汉

236

47

20%

1:5

A.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青铜冶炼技术的重要突破

C.广州丧葬习俗观念的改变 D.铁器开始普遍应用于生产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早期,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北方的铁器传播到江南、岭南地区,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以后,政府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实力的需要,加强对盐、铁等重要资源的管控,导致西汉中期和东汉时期江南地区的铁器,特别是铁兵器数量减少,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青铜冶炼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的相关信息,并且其主要原因并不是青铜器冶炼技术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广州丧葬习俗观念与铁制兵器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初时期,铁器开始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北魏孝文帝按照周礼,以教典扰万民,以礼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的理论框架,把“礼本刑用”付诸实践。其法制改革从手段到内容都体现出隆礼义、重教化、慎刑罚三环紧扣的治国原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华法体系的逐步完备 B.德治与法治之争的激烈

C.周礼成为刑法根本原则 D.礼法结合成为治国理念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礼本刑用”的原则,强调礼与法的结合,以礼义作为治理的基础,同时以刑典纠万民,体现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D项正确;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是唐代的《唐律疏议》,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德治和法治的结合,而非两者之间的斗争,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虽然借鉴了周礼,但其并非刑法的根本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4.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

A.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 B.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

C.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D.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北宋时期,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章在辽国很受欢迎,说明辽国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也学习了汉族文章,由此促进了辽国境内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出使辽国,而非西夏,排除A项;绍兴和议涉及的是南宋与金的协议,与材料史实不符,排除B项;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下图为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的《水浒叶子》(叶子即纸牌,也用于行酒)。此作品()

A.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 B.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

C.彰显了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