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苏区盐事: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第1页
苏区盐事: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俗话说:“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东西
关乎国计、维系民生,其中食盐更是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性,被历
朝历代臵于战略物资的地位,实行垄断经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
争时期,苏区军民围绕食盐演绎了一幕幕舍生忘死、义薄云天的
壮举,终于绝处逢生,险度盐关……
全民自救,土法熬盐
1931年5月3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颁布新《盐法》,对食盐
的产销、储存严加管制,明令禁运、私卖。11月7日,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经济封锁,
他们在江西南昌设立了食盐火油管理局,苏区周边各县下设食盐
火油公卖委员会,推行“计口售盐”、“封锁匪区办法”,不让“一
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里。
这一招果然收效显著。因为中央苏区境内不产盐,而435万
军民每月耗盐量至少也要15万斤以上,一时之间造成食盐供应空
前紧张,盐价暴涨,一块光洋在白区可买7斤盐,在苏区却买不
到自身重量的7钱3分,所谓“盐顶七钱三”,还常常有价无市。
很多群众因为长期缺盐,头发变白,身体浮肿,患上了各种疑难
杂症,甚至丧失了生命。红军指战员也因盐得不到足够的补充,
体质明显下降,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苏维埃政府因事制宜,积极开展全民
自救生产运动,大力推广土法熬盐技术。苏区各地纷纷支锅开炉,
大办熬盐厂,其中闽浙赣苏区创办的熬盐厂数量最多,达到1335
苏区盐事: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第1页
苏区盐事: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第2页
个。赣南苏区宁都县七里村创办的熬盐厂规模最大,于都县岭背
区熬盐历史由来已久,技术最先进,质量最好,产量也最高,并
为苏区各地熬盐厂培训、输送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
这种土法熬制的硝盐味苦性毒,有别于一般的食用盐,即使
是当时工艺技术最先进、生产设施最完备的岭背区,最终也未能
实现盐与硝的分解,长期食用对身体很不利,以至于中毒事件时
有发生。但有盐总比没盐好,在特定的环境、非常时期,苏维埃
政府通过这场全民熬盐运动,不仅有效地缓解了中央苏区的食盐
供应压力,还为同样陷入困境的军工生产提供了火药原料,一举
两得,意义重大。
远交近攻,虎口夺盐
苏维埃政府在狠抓硝盐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公、私营
商业和群众性合作社经济,促进对外贸易,有组织、有计划、多
渠道地从白区购进食盐,保障苏区军民生活需求。
闽浙赣苏区早在1930年10月中下旬就普遍创办了消费合作
社,1931年下半年又在边境村镇设立了19个对外贸易处,省级各
单位、各县建立贩卖部,各区、各乡镇设合作商店,面向白区开
放市场,互通有无。他们还分别开辟了德兴、玉山至浙江开化华
埠的两条食盐贸易线,拥有一支二三百人的专职采办员队伍,日
购食盐超千斤。
1933年2月,苏维埃中央国民经济部和对外贸易总局成立,
并相继设立了6个直属对外贸易分局和10个采办处。随后又成立
了河流修道委员会和转运局,打造了300多艘货船,从水、陆两
路开展对外贸易活动。10月16日,国家外贸总局利用广东军阀陈
苏区盐事: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第2页
苏区盐事: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第3页
济棠跟蒋介石的矛盾,双方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以自己的钨砂
换取他们的食盐等紧缺物资。赣县江口外贸分局独当一面,为中
央苏区解决了70%的食盐供应,被誉为“苏区第一海关”。
苏维埃政府实行保护和鼓励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深得民心,
苏区群众和白区开明商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农民式的智
慧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有的把粪桶做成双层,有的打通竹杠的关
节,有的用食盐水浸渍衣服,甚至还有的假扮乞丐、假装出殡,
千方百计藏匿食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苏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