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士与中国文化.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刘勰

从传统“士”到现代知识人——《士与中国文化》新版序言

···2025-05-30

《士与中国文化》初版2025年。十五年来我在同一园地中继续做了一些垦荒的尝试,

现在趁着再版的机会,选进了论旨最相近的论文四篇,以扩大新版的面貌呈现于读者的眼前。

以下让我先对新版的内容稍作说明,然后再提出一两点通贯性的历史观察,以为读者理解之

一助。

新版《士与中国文化》有些什么不同

第一至第八篇基本上没有更动,只有第八篇增添一个附录——《士魂商才》,稍有补充。

但初版时我未能亲校一过,误字、遗漏、错简等等触目多有,使我一直对读者怀着愧仄。这

次细读校样,作了一次相当彻底的改正。费时最多的是所引史料原文的校订;凡是可疑之点,

我都重检原书,一一还其本来面目。初版“自序”是从比较史学(comparativehistory)的

观点凸显“士”的中国特色。十五年后重读一次,我的基本看法仍然没有改变。当时我曾指

出,“士”的“明道救世”精神在西方只能求之于中古基督教的传统。后来我读了意大利杰

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AntoinioGramsci,1891——1937)的《狱中笔记》,他将以

“改变世界”为己任的现代知识人比之于中古的教士(priest),恰好印证了我的观察(见

SelectionsFromthePrisonNotebooks,NewYork:Inter-nationalPublishers,1989年,331页)。

所以我仍将这篇“自序”保留在新版中。

第九至第十二篇都是1987年以后所写。第九篇是最新研究所得的一个初步报告。自1999

年以来,我以朱熹为出发点,详细研究了两宋士大夫的政治文化。全书刚刚脱稿,与本书篇

幅相等,不久即将印行。读者阅过本书所收《概论》之后,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士”与宋

代文化的关系,可以参考《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第十篇《士商互动》可以说是第八篇的

一个续篇,更深入地探索了明、清商人的精神世界和“士”在其中的活动与作用。第十一篇

论曾国藩的“士大夫之学”是个案研究,具体地显示出一个在朝的“士大夫”对于文化修养

的关怀。但这篇个案如果和“士大夫”的传统联系起来,也折射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一

个值得注目的侧影。汉代的循吏便早已重视“教化”,往往在朝廷所规定的“吏职”之外,

主动地承担起儒家的“师”的责任。所以他们所至“讲经”并建立学校。宋、明儒学复兴,

此风更为普遍,书院的历史便是明证。即以曾国藩的时代而论,在他之前有毕沅和阮元,在

他之后还有晚清的张之洞。我藉曾国藩为例,抉出“士”的这一中国特征,并将“士”的历

史研究推展至中西文化开始正面接触的时代。最后一篇《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属于通论

性质,无论是风格或文体都与其他各篇颇有不同。这需要略作解释。这篇文字是应日本东京

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佐藤慎一教授之约,为《中国——社会上文化》学报特别撰写的。此文

最先刊布在该学报第五号中(1990年6月)。为了便于日译者的理解,我在选择重点和行文

方面都特别力求清楚和浅显。“知识人”这个名词也是借用“intellectual”的日译。现在收入

本书,一切仍依汉文原稿,不作更改。但是十二年后的今天,我反而觉得“知识人”比“知

识分子”更为适切。大约是一两年前,我曾读到一篇谈“分子”的文章,可惜已忘了作者和

出处,据作者的精到分析,把“人”变成“分子”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我近

来极力避免“知识分子”,而一律改用“知识人”。我想尽量恢复“intellectual”的“人”的

尊严,对于中国古代的“士”更应如此。把孔、孟、老、庄一概称之为“知识分子”

文档评论(0)

131****7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