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精品.pdfVIP

2025年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精品.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教材分析:《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这两篇文章共同收录于部

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的第三单元。本单元选取了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

文,有的以抒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是以明理取胜,理趣盎然,

发人深思。而《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这两篇文章则是写景、抒情、

明理熔于一炉的经典作品,一文一赋,体栽迥异,风格不同,呈现出了古代

散文发展的多元性的特点。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魏晋名士,人生选择不同。

因此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与研习,更能品味

文本所承载文化内涵,领会魏晋名士的生命独特追求,进而窥见古典散文中的

生命哲学之光序中国古典文学,从《诗经》《楚辞》伊始,慢慢构建现实与

浪漫之情怀,伴有明理哲思。先秦的百家争鸣,建安的风骨铮铮,而至魏晋

则有名士佯狂,风度翩翩,各为君子,为大唐的气象而张本,烛照文化千年。

魏晋风度,承前启后,尤其是对生命的观照,对自我的反思与省察已渐具思

辨明理色彩。“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魏晋孤文(欧阳修语)的《归

去来兮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笔

墨是一场作者于生命的对话,是一次自我情感的表达。王、陶二人用笔墨抒

写意志情怀,用作品、人格构建精神堡垒。在工具、实用理性大行其道的现

代社会,我们更有必要去思考“魏晋风度”在新时代的信念引领与哲学价值。

【学习目标】

1、布置“拓展阅读群,主动积累、梳理与整合材料,形成个体独特理

2

解。、在文本比较阅读中,辨析情感异同,理解因志抒怀的不同表达。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3、深入了解两位名士,结合“拓展阅读群中的文化背景,理解魏晋风

1

度。【课时安排】课时完成学习目标

1;23o)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完成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

一、新课导入各位同学,目前我们已把《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

字词文意疏通了。这节课我们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领略魏晋风度与名

士情怀。

二、探究导引注:此环节通过四个问题设计逐层展开,与学生形成互动

交流,完成学习目标。

问题一:大家再次快速阅读两篇文章,请结合文本用两个字概括作者的

情感态度?注:此问题可分组讨论然后生成,也可直接发问,进行整合。

《兰亭集序》情感线:自然之乐一一生死之痛一一千古同悲;

《归去来兮辞》情感线:归途之乐一一田园之乐一一行休之悲一—乐天

安命相同情感:

乐与悲(板书)

问题二:两人都有乐与悲,二者的乐与悲有何异同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注:此问题略有难度,可采用分组讨论以生成共识。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乐之异同(自然观)

王羲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欣赏陶醉审美之乐,他是审视观察自然山

水,由外而内,与景物有距离感,景物更是崇高的审视客体。感发性弱,有

我之境(王国维语)。

陶渊明:归隐,天伦,安居,交游,山水、田园之乐,自然、处事皆乐,

对景、事、人,无一不欣喜。他沉浸于田园山水,由内而外,人俨然是田园

山水的一部分。沉浸象喻式表达居多:欢迎之童(真淳),松菊之孤(品格),

无心之云、倦飞之鸟、落山之日(归去)。景情融合,无我之境。感发之力

渐染浸,归欤之欣溢于言表,沉浸之情不能自拔。注:此处可预设两个细节:

童仆稚子与植杖耘籽。引导分析两个动作意象的文化解读。稚子与童仆更是

童真与自然的写照,返璞归真;植杖耘耕,无论理解为“倚仗”与“插杖,

都是陶渊明生命意志于农事的外化表现,是一种田园精神的抵达。

【点拨】转瞬与沉浸之别。他们自然观、处事观不同,对外的感觉不同。

都有自然之乐,但对自然的态度不同,表现出来就是无我、有我之别,情景

融合度,疏

文档评论(0)

132****68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