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准入考试培训.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化学院8.29火灾事故(2)预防事故的意识不够;化学院研究财物被盗事件;实验废弃物的随意倾倒情况很普遍(3)实验过程存在大量违规操作;*先来了解最近几年发生的实验室爆炸事故*先来了解最近几年发生的实验室爆炸事故*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准入考试培训(防爆、防毒、防辐射及化学实验室安全常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培训的必要性与意义*杜绝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安全环保意识实验室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中毒事故切实保障师生员工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预防措施;规范操作;应急能力第一部分实验室爆炸事故的预防*1.1实验室爆炸事故*爆炸事故的预防2013年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1.1实验室爆炸事故*爆炸事故的预防氢气泄露,1死3伤200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废弃实验室爆炸,5人被埋,1死4伤2011年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爆炸粉体实验,3名学生受伤1.2发生爆炸事故的诱因(物理原因)*1.爆炸事故的预防A.密闭容器的加热(如加热密闭的反应装置)C.减压操作(如用使用机械强度不大的仪器:三角瓶、平底圆底烧瓶进行减压等)B.压力容器的使用(超过额定的使用压力)1.2发生爆炸事故的诱因(化学原因)*1.爆炸事故的预防化学爆炸的特征:(1)放热反应;(2)高速反应;(3)生成大量气体A.使用本身具有爆炸性的物质(如:三硝基甲苯;雷汞)B.混合后可产生爆性的物质金属钠、钾+水氧化剂与还原剂混合可燃性气体(如氢气、乙炔、一氧化碳、甲烷、乙烯等)与空气、氧气混合……C.常温下能自行分解导致自燃或爆炸的物质(如某些氮化物、有机氧化物、黄磷等)D.受到摩擦、撞击或氧化剂引起爆炸的物质(如硫磺、松香等)E.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某些易燃易爆产物、副产物及中间产物等1.3实验室气体钢瓶的使用注意事项1.爆炸事故的预防氧气瓶:淡蓝色氢气瓶:淡绿色乙炔瓶:白色氮气、空气瓶:黑色氯气瓶:深绿色二氧化碳瓶:铝白色氩气瓶:银灰色氨气瓶:淡黄色甲烷瓶:棕色气体钢瓶气体钢瓶的颜色:1.3实验室气体钢瓶的使用注意事项*1.爆炸事故的预防使用注意事项:1)存放点必须通风、隔热、安全特别是剧毒、易燃易爆气体钢瓶2)气体钢瓶分类摆放、不得混放主要指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等助燃气体混放3)不得存放大量气体钢瓶4)气体钢瓶必须及时固定5)做好气体钢瓶和管路的标识工作6)气体管路连接后必须及时检漏,并定期检查氧气瓶的减压器与连接管严禁沾污油脂01不能用含铜高于70%的铜合金,更不能用紫铜管件(金属碳化物)02钢瓶内气体不能用尽,防止空气或其它气体进入气瓶031.4爆炸事故的防范措施*1.爆炸事故的预防(1)易燃易爆物质使用量较大的实验室,应采用防爆电气开关,还应有可燃性气体浓度监测与报警装置(2)实验室应设通风设施(通风橱;排气扇)A.防护设施的准备B.严格遵守操作规程(1)实验人员要进行防火防爆培训,掌握各种物质火灾爆炸危险特性和防火防爆方法,学会使用灭火器扑救火灾。(2)大量的易燃易爆化学试剂必须集中存放于化学品库,远离火源。实验室只存少量试剂,实验剩余的易燃易爆试剂加盖密封放于通风橱内。(3)将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隔绝。(4)使用易燃性溶剂时应在通风橱内操作,使挥发性气体及时排除。(5)及时通过排气扇排出可燃性气体,使可燃物质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6)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减小反应试剂的用量。1.5小结*爆炸事故的预防爆炸事故的诱因实验室爆炸事故的防范措施化学爆炸物理爆炸实验室气体钢瓶的使用注意事项完善防护设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第二部分实验室中毒事故的预防*2.1实验室中毒事故*操作不当导致中毒03投毒案02中毒事故的防范012.2实验室常见有毒物质*2.中毒事故的防范烃、醚、醇氢氟酸重金属(铬;镉;铅)印度甲醇中毒酒精中毒三氧化二砷;氰化物;氯化高汞(剧毒)半数致死剂量(LD50)——判断有毒物质的毒性大小的指标(数字越大表示毒物的毒性越低)2.3人体中毒的途径及毒物的来源*中毒事故的防范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通过消化道侵入人体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01废水多余的样品、化学反应残液、失效的试剂溶液和洗液,等。废气

文档评论(0)

SYWL201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权威、专业、丰富

认证主体四川尚阅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0MA6716HC2Y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