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专题01声现象
目录
考情分析 2
知识建构 3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
夯基·必备基础知识梳理 4
提升·必考题型归纳 7
考向01:声音的产生 7
考向02:声音的传播 8
考向03:声速及其计算 9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9
夯基·必备基础知识梳理 9
提升·必考题型归纳 12
考向01:声音三特性辨析 12
考向02: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3
考向03: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14
考点三声音的利用 15
夯基·必备基础知识梳理 15
提升·必考题型归纳 16
考向01:声音传递信息与传递能量的辨析 16
考向02:超声波、次声波及其应用 17
考点四噪声及其控制 18
夯基·必备基础知识梳理 18
提升·必考题型归纳 20
考向01:噪声与乐音 20
考向02:噪声控制 21
一、课标考点分析
考点内容
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
属于常考热点,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时也会出现在综合题中。主要命题点有: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及其相关计算等。
声音的特性
了解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是声现象考题中命题点较为集中的内容,主要考查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常见考题类型是选择题、填空题,有时也会出现以探究形式出现的填空题。命题点有:声音的音调以及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声音的响度及影响因素、音色和声源的辨识、超声波与次声波等。
噪声及其防治
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人类活动越来越重视环保,对噪声的认识以及控制噪声的考题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对噪声相关问题的考查题型基本上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命题点有:对噪声的认识、噪声的防治方法等。
声的应用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逐步得到推广和重视,相关考题也逐渐多了起来,其考题题型多是选择题,有时也会出现在填空题中。命题点有: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等。
二、考情分析
声现象是最简单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尤其是专题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征、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等,每年中考必考。考题往往以选择题(单选较多)、填空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一般为2分。虽然分值不高,但,是最容易得分的考题。考查情景主要是学生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和课堂上观察或总结出的规律,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这里注意声与电磁波的区别。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轻压喉部:轻捏喉部,然后说话或者唱歌,发声时,手指感到喉咙在振动;停止发声,振动停止,声带(固体)振动发声。
(2)拨动橡皮筋: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然后再捏住橡皮筋: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嗡嗡”声,能看到橡皮筋在不停地振动;捏住橡皮筋时,橡皮筋不再振动,不再发声,橡皮筋(固体)振动发声。
(3)吹响笛子:笛子发声时,把手放在笛孔处,能感觉到气流的振动;停止吹气,没有振动的气流,笛声消失。空气柱(气体)振动发声。
(4)用筷子搅动水(不要碰触水盆):水发出“哗哗”的声音;当水面平静下来,水不再振动,不再发出声音,水(液体)振动发声。
(5)敲鼓:(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2)敲鼓时,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说明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
(6)敲击音叉: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7)正在发声的音箱: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感觉到纸盆在振动。
拓展培优:一、探究声音产生原因实验中的科学方法
(1)转换法:物理学中常将一些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例如,观察鼓面振动时,鼓面的振动不易观察到,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撒些碎纸屑或泡沫颗粒,鼓面振动时会引起纸屑或泡沫颗粒的跳动,由此可由纸屑或泡沫颗粒是否跳动来反映鼓面是否在振动。
(2)比较法:通过对不同物理现象的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得出某种结论。例如,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声时的区别,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归纳法:通过大量事实概括得出结论的方法。例如,根据“物体振动发声”的大量事实,总结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结论。
4.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九年级物理假期培优讲义专题01 声现象(测试)(解析版).pdf
- 九年级物理假期培优讲义专题01 声现象(测试)(学生版).docx
- 九年级物理假期培优讲义专题01 声现象(讲义)(解析版).pdf
- 九年级物理假期培优讲义专题01 声现象(讲义)(学生版).pdf
- 九年级物理假期培优讲义专题01 声现象(练习)(学生版).docx
- 九年级物理假期培优讲义专题01 声现象(练习)(学生版).pdf
- 九年级物理假期培优讲义专题02 光现象(测试)(解析版).pdf
- 九年级物理假期培优讲义专题02 光现象(讲义)(解析版).docx
- 九年级物理假期培优讲义专题02 光现象(讲义)(学生版).pdf
- 九年级物理假期培优讲义专题03 透镜及其应用(测试)(解析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