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先秦时代,楚国历经八百余年的发展,由僻处丹阳一隅,到拥有中国半壁河山;从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到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天下强国”。此间,楚国不仅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而且创造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楚文化。秦灭楚后,海内一统,而楚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则流传至今。
屈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不仅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且还要有体现本民族精神的典范。楚国的屈原就是这样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
屈原见闻广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在受怀王重用期间,努力实行其“美政”理想。他主张以法治国,“举贤才而授能”,并从制订“宪令”入手改革内政。在外交上,则竭力主张改传统的联秦政策为联齐抗秦政策。这两方面的改革虽符合历史实际,有利于楚国的发展,但触动了一些权贵以及秦国的利害关系。内外反对势力因此互相勾结排挤诬陷屈原,怀王不能明察,怒而疏远屈原。顷襄王即位后,又偏听“短屈原”的话,将屈原放逐江南。但屈原并不因被放逐而改变“前志”,而是时刻“眷顾楚国”,为表达其“存君兴国”之意,以辞赋进谏。他痛恨那些祸国殃民的奸佞党人,同情人民的疾苦,敬仰人民的英雄,特在《九歌》中作《国殇》一章,热情歌颂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在极度的抑郁苦闷中,他多次产生“远游以自疏”的念头,但或以“览民尤以自镇”;或因“怀乎旧宇”,终于没有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直至以身殉国为止。正是这种执着的爱国情怀,似“受命不迁”,“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后皇佳树”,构成了屈原精神的特色。
千百年来,历史选择了屈原这个实有的历史人物,充当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的典范。历代帝王着眼于屈原“竭忠诚而事君”:唐代昭宗特地追封屈原为昭灵侯,宋代神宗等封屈原为“忠洁侯”、“清烈公”,元朝仁宗封屈原为“忠节烈公”,等等。一些文人学者多从儒家角度,引经据典评论屈原精神及其作品,汉代刘安首次把屈作楚辞同《诗经》的《国风》、《小雅》相提并论,并对屈原忠廉正直、出污泥而不染的操行予以高度评价:“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宋代晁补之认为:屈原爱君,“被谗且死而不忍去”,其行其辞,“实羽翼六经于其将残之时”,可与儒圣同等。故他说:“原之敬王,何异孟子?”之重”。皆意欲将屈原纳入正统的儒家范畴。而人民则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深切地寄予哀思,不仅在他的故里秭归和投水的汨罗江畔修建了屈原庙、屈子祠和屈原墓,而且还以端阳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形式来纪念他。
屈原及屈原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甚至于不同的国度,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所倡议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就有屈原。诚如毛泽东所言:“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
屈宋辞赋与中国文学
先秦时代,随着热的衰落,以楚辞楚赋为代表的文学崛起于楚国,并将我国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高峰。所谓“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即指此而言。与此相应,涌现了以屈原为首,包括宋玉、唐勒、景差在内的楚辞、楚赋的作家群体。其中,屈原以楚辞着称,宋玉等人皆效法屈原而以楚赋见长。而水平最高、作品最多者,首推屈原,次为宋玉,故后世或以“屈宋”并称。
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在民歌体式的基础上,开拓了宏大的篇体和错落有致的句式。摆脱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的束缚,节奏韵律富于变化,表情达意更为深刻而委婉。屈原利用自己所创的这一文体,“发愤以抒情”,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执着的人生追求与爱国主义思想融为一体。故“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还采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尤其是把当时流传的巫文化引入辞章,神游幻境,驰骋想象,开创了以现实为基础、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特色的新文学天地,从而成为当世及后世文学艺术的典范。
《楚辞》同《诗经》一样,是我国文学两大源泉之一。历代文人学者几乎没有不读《楚辞》,没有不受屈作楚辞影响的。他们追慕屈原,摹拟屈作楚辞,宋玉、景差开其端绪,入西汉而形成热潮。汉代摹拟屈作楚辞的作品甚多,王逸《楚辞章句》所见11篇,如郑振铎先生所言,“不过百中取一而已”。汉代以后仿屈作者较多,唐代柳宗元“为骚文数十篇”;清初王夫之还将自己的仿屈作《九昭》收入其所撰《楚辞通释》一书中,尤为典型。屈作楚辞真可谓“其衣被辞人,非一代也”。至于“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吸引中国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研究楚辞,是屈作楚辞的一种深远影响。对楚辞的整理研究当始于宋玉,在汉代、宋代、明清以及20世纪,都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