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细菌内毒素的简介.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3新品种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实验设计方法设计原理凝胶法是将等体积的样品溶液和新配制的鲎试剂(各0.1ml)在试管中混匀37±1℃反应60±2分钟。如果检测的溶液不含干扰凝集反应的因素,且其含有的内毒素浓度等于或大于鲎试剂灵敏度时,就会在试管中显示阳性反应,其机理为内毒素在钙、镁二价阳离子的参与下,首先激活鲎试剂凝固酶系统的C因子,最后将凝固蛋白原变成凝固蛋白。如果药品中存在阻碍或促进该反应的因素时,均会导致结果异常。当检测一个新品种时,须证明该样品本身是否存在这些因素,这就是通常说的干扰试验。当存在干扰因素时,为了排除干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适当的稀释。通过稀释,可以降低该样品中干扰成分的浓度。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在药品和医疗器械检查中的应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本讲座共分三部分一、基础部分二、标准部分三、实验操作部分防止输注用药品及器械的热原污染,是临床上十分重要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热原检查法对保证注射用药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该方法已不完全适合许多品种的热原检查。为此,人们研究了一种替代热原检查法的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正在研究和扩大应用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是输注药品及器械质量控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前言011885年美国的发表了一篇有关鲎血的化学组成和凝集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可以说是鲎试验历史的开端。1956年,美国动物学家F.Bang发表论文《鲎的一种细菌性疾病》,阐明了细菌内毒素使鲎血凝固的现象。1964年F.Bang和J.Levin提出了鲎血凝集的初步机理,1968年正式建立鲎试验(Limulustest,LT)方法。1980年USP20版;1987年欧洲药典、1989年英国药典1989增补本、1988年日本药典第11增补本、1993年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二增补本开始收载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细菌内毒素检查法02一、基础部分1.2细菌内毒素在我国的发展在我国,1975年开始鲎试剂的研制,1979年开始将其用于放射性药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研究,1983年开始用于输液制剂热原检查的协作研究。1988年卫生部颁布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允许4种药品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作为热原检查的初试方法;1993年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二增补本开始收载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99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13个品种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2000年版药典规定60个品种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2005年版药典规定133个品种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热原反应—病人在静脉输注药剂后可能发生的发热、冷感、寒颤、恶心、呕吐、头痛、腰及四肢关节痛、肤色灰白、白细胞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强、昏迷、休克、死亡等一系列症状称为热原反应。2.2热原—所有能引起热原反应的物质称为热原。药品中的热原主要是细菌内毒素。一般可以认为:细菌内毒素是热原,但热原不等于细菌内毒素。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2005年版中国药典定义为: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4鲎试剂—我国生产的鲎试剂系鲎科动物东方鲎的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制成的无菌冷冻干燥品,用于细菌内毒素检查。根据检查方法分为凝胶法鲎试剂和定量法鲎试剂;根据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的专一程度分为普通鲎试剂和特异性鲎试剂。特异性鲎试剂是专一对内毒素反应的鲎试剂。鲎试剂灵敏度用符号λ表示,单位用EU/ml表示。5鲎–鲎是一种栖生于海洋的低等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古代泥盆纪,现存于世的有三属四种,常见的有两种,美洲鲎和东方鲎2有关术语及相关内容6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外壁层上的特有结构,即脂多糖,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致热居首。其量值以国际单位(IU)或内毒素单位(EU)表示,现规定1IU=1EU。7细菌外毒素与细菌内毒素细菌外毒素是一种由活菌合成并释放出来,对热敏感的蛋白质。细菌内毒素是一种对热抵抗,且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或人工破碎后方可释放来。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部分G-G-存在不位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菌体外细胞壁成分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不稳定,60-80℃破坏160-240℃破坏毒性作用强,有选择性弱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弱举例肉毒毒素,白喉外毒素大肠杆菌内毒素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代谢性酸中毒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内毒素的主要生物活性:细菌内毒素标准品分为细菌内毒素国际标准品、国家标准品和工作标准品。在我国,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系自大肠杆菌提取精制得到的内毒素。8细菌内毒素标准品1996年WHO建立第二批国际内毒素标准品(9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