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测
;一、监测前准备;二、主要观察指标;三、常见的异常心电图;四、注意事项;无创动脉血压监测;适应证:
无创血压监测是常规项目
原则上所有重症患者均需监测,并依病情调整频率。
重症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应转为有创血压监测。
监测方法:
主要有人工袖带测压法和电子自动测压法。
;重症患者常用电子自动测压法。
准备工作:备好心电监测仪、血压插件连接导线、监护仪袖带及袖带连接导线。
袖带捆绑:将监护仪袖带绑在肘窝以上3-6cm处,使袖带上动脉标志对准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且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面。
测量时间:分自动监测和手动监测。自动监测可人工设置时间,如5分钟、10分钟等,也可由监护仪自动设定,依患者需求调整间隔。;尺神经损伤:
多因袖带位置过低压迫肘部尺神经,需定时检查袖带位置。
肱二头肌肌间隙综合征:
由监测时间过长、袖带过紧或测压频繁,引发上臂水肿、淤血等。
监测时注意袖带松紧度或定时换臂测量。
输液与血氧监测受阻:
尽量不在输液侧和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手臂测量。;测量前准备:
每次测量排尽袖带残余气体,患者躁动等情况会致测量误差,严重休克等特殊情况需与人工袖带测压法对比结果,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双侧肢体血压不同,需结合临床观察。
袖带选择:
根据患者上肢情况选袖带,成人袖带不可用于儿童。
袖带与准确性:
袖带大小、松紧、振动等影响测量准确性,宽度一般为上臂周径1/2,小儿需覆盖上臂长度2/3,肥胖患者用标准袖带血压读数可能偏高。;消毒处理:
患者转出ICU后,消毒袖带防交叉感染。
更换部位:
连续监测患者,病情允许时每6-8小时换监测部位,防皮肤损伤和肢体水肿。
袖带使用时限:
无创血压袖带连续使用超72小时,注意更换、清洁、消毒。
避免冲突部位:
不在静脉输液或有动脉插管肢体绑袖带,防导管周围组织损伤。;肢体位置调整:
袖带捆绑肢体与心脏不在同一水平时,按肢体每高于或低于心脏平面1cm,血压数值相应增减0.75mmHg左右调整。
血压不稳定处理:
血压不稳定重症患者改用连续有创血压监测。
手工测量要点:
手工测量放气速度每秒2-3mmHg,放气过快或过慢会影响结果,多种特殊情况易出现听诊间歇。
血压计校准:
血压计零点对准腋中线水平,定期用汞柱血压计校正,误差不超3mmHg。;动脉血压组成成分:
收缩压:代表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以维持器官灌注,90mmHg为低血压,70mmHg器官灌注明显减少,50mmHg易心脏停搏。
舒张压:主要与冠状动脉血流有关。
脉压: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正常值30-40mmHg。
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平均血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3]。;正常值:
动脉血压正常值随年龄、性别等变化,年龄越小血压越低,小儿血压可用公式推算: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临床意义:
动脉血压与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直接相关,反映心脏后负荷等,是判断循环功能重要指标
但组织器官灌注还与周围血管阻力有关,血管收缩时血压可能正常或升高,但灌注仍可能不足。;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适用于存在氧合功能障碍或有潜在氧合功能障碍的患者。
手术麻醉或如支气管镜检查、吸痰等诊疗过程中,需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的患者。
;设置报警:
设定SpO?和脉搏的警报界限。
固定传感器:
确认监测部位皮肤清洁后,将传感器固定在指/趾端、耳垂、鼻翼、足背、舌、颊等部位,保证与皮肤贴合紧密。
识别正常脉搏信号:
读取SpO?数据前,先明确脉搏信号是否正常,正常脉搏信号为尖波,下降支有明显切迹。
对比SpO?显示的脉率和心电监测的心率,若两者有差别(部分心律失常除外),常提示探头位置不当或功能失常。;影响SpO?监测准确性的因素:
外部因素:传感器部分脱落产生“黑色效应”,使监测值低于实际值;房间亮度过高或与皮肤黏合度差,外来光线影响监测;监测部位过度移动影响信号接收。
监测局部循环血流:局部低温、低血压或用血管收缩药致血管收缩,局部灌注不良影响监测。
监测局部皮肤因素:黑色素沉着致SpO?假性增高;皮肤黄染影响不大;染甲或甲癣致SpO?假性降低。
血液因素:异常血红蛋白血症(如碳氧血红蛋白)致SpO?假性增高;血液内有色物质、脂肪悬液影响监测;贫血但血细胞比容15%时不影响。;传感器的使用:
非一次性SpO?监测传感器使用后需清洁、消毒。尽量测量指端或趾端,避免与血压监测或动脉穿刺在同一侧肢体。
监测中至少每4小时换一次佩戴部位,防局部组织循环障碍。
传感器的保护:
爱护传感器,避免碰撞、坠落,磁共振检查可能严重损伤传感器。
SpO?和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重症监测的基本原则.pptx
- 糖类、酶类、激素类肿瘤标志物检测.pptx
-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检测.pptx
- 2025至2030年中国测试盒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平面飞毛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银行制服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园林雕塑制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单体式球阀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维微乐胶囊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接入光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铸管沥青漆喷涂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聚四氟乙割管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屏蔽箱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B级电源电涌保护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陶瓷印章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保冷材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金彩立雕玻璃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箱螺母柱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小GS管装饰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气动电阻焊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