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突变体的获得方法.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突变体的获得方法Homelabel来源: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第2期构建微生物突变体的方法综述张念章逯忠新什么是突变体?突变体定义1:一般指带有已经发生突变的基因的细胞、病毒或细菌,有时也指发生突变的基因。定义2:携带突变基因的细胞或个体。(mutant)Homelabel物理方法基因工程化学方法Homelabelback物理方法1.紫外2.电离辐射3.离子注入4.微波5.其它Homelabelback紫外紫外线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有很强的紫外吸收能力,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因此,波长在200-300nm的紫外光才有诱变作用。紫外线可引起生物体形成嘧啶(主要是胸腺嘧啶)二聚体、嘧啶水合物和引起DNA分子交联。其中形成嘧啶二聚体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的比较清楚。由于二聚体的出现会减弱双链间氢键的作用,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同时又会妨碍双链的解开,阻碍碱基正常的互补配对,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从而导致突变或死亡。尽管不断有新型的诱变技术产生,紫外诱变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在很多领域仍然发挥重要作用。Homelabelback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质产生电离作用的辐射总称。生物学上常用γ射线进行辐射,此外还有Χ射线、β射线和快中子等。这些射线可直接将能量传递给生物分子,使细胞中有序排列的生物大分子处于激发和电离状态。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主要是碱基的氧化作用,糖苷键及DNA单链键或双链键断裂。伴随着生物大分子化学键的断裂,有机体内产生大量的离子和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与细胞中的溶质分子相互作用,诱发酶的释放,导致代谢的方向性和协调性紊乱,促使开始的生物化学损伤进一步发展,引起了机体内环境的进一步变化。Homelabelback离子注入技术离子注入技术最早用于农作物育种,近几年来因其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高效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离子注入生物体内会在动量、能量和质量的三重作用下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因此,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存在峰值,在峰值范围内,注入离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是局部的、双重的和不易修复的。在离子注入过程中,生物分子将会吸收能量,经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的变化,产生各类自由基。这些活性自由基,不但可以引起正常生物分子的损伤,致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畸变,DNA链断裂,也可使质粒DNA形成断裂点。产生染色体重复、易位、倒位,碱基缺失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离子注入技术与目前其它的诱变源相比,具有LET值高,射程可控,集束性好,能量沉积和质量沉积区域集中等优点,在不同的作物及菌种的诱变育种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Homelabelback微波辐射微波辐射属于一种非电离性高频电磁波,在300MHz一300GHz范围内有较强的生物效应,主要对生物体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在微波作用下,生物体会产生局部温度上升(热效应)以及非温度关联的各生理生化反应(非热效应),进而产生一系列突变效应。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利用其它物理因素进行的诱变,如利用激光、太空条件等,或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构建生物突变体。Homelabelback化学诱变方式烷化剂其它诱变剂及复合诱变Homeback化学诱变label化学诱变剂是一类能和DNA起作用,进而改变DNA的空间结构或者结构组成,导致DNA产生变异的物质。按其诱变机制可分为碱基类似物诱变剂、直接诱变DNA结构的诱变剂和诱发移码突变的诱变剂3类。利用化学诱变剂进行的化学诱变具有使用方便,特异性较强和诱变后代较易稳定遗传等特点。该方法已培育出许多具有生产利用价值的微生物新品种,给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Home2label3back4烷化剂又称生物烷化剂,是一类能形成碳正离子或其它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常用的烷化剂包括亚硝基胍(NTG)、甲基磺酸乙酯(EMS)、硫酸二乙醋(DMS)和硫酸二乙酯(DES)。其中Ems是目前公认的效果最好和应用最广的一种化学诱变剂。其诱变作用主要发生在鸟嘌呤N·7位置上,烷基取代H离子后,使之成为一个带正电的季铵基团,从而发生两种遗传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20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