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黃土高原地貌與土壤侵蝕第一章黃土高原概述第一節黃土高原的範圍秦嶺以北,太行山以西,長城以南,祁連山以東。(1955年中國地形區劃),面積50萬平方公里。北接毛烏素沙漠,南抵秦嶺,西達祁連山南段東側,東到呂梁山(張宗古),面積40萬平方公里。西界達烏鞘嶺和日月山。日月山以東的湟水谷地見黃土沿河穀連續分佈,地貌為梁狀黃土丘陵,東止太行山(朱顯謨),面積58萬平方公里。南:秦嶺—熊耳山—嵩山,西:烏鞘嶺—日月山—拉脊山北:長城為界,內蒙清水河,大同盆地歸之東:晉城—渾源,基本沿太行山西麓(齊矗華)41。56萬平方公里黃考隊提出的黃土高原地區包括額額爾多斯高原風沙區。以大青山為黃土高原的北界。黃河上中游的界線:以地貌分:上中游劃在龍羊峽(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界),中下游劃在孟津(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交界)。以地質分:上中游在青銅峽(華北斷塊與西域陸塊交界),中下游在孟津。以水沙分:上中游在托克托(河口)泥沙(90%來自河口以下,55%的水量來自河口以上),中下游在孟津。第二節黃土高原的地質基礎一.地層:前寒武系:分佈不廣,見於五臺山、太行山、呂梁山、中條山、嵩山、太華山、賀蘭山、陰山等地。岩石為各種區域變質岩。古生界:華北區為地臺型沉積,以淺海相碳酸鹽岩及碎屑岩建造為主。上奧陶統——下石炭統缺失,中上石炭統分佈廣,為海陸交互相含煤地層,底部為鋁土岩或鐵鋁岩,假整合於中奧陶統之上。祁連區為地槽型沉積,以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為主。中生界:廣布於鄂爾多斯盆地和隴西盆地以及六盤山。為陸相紅色碎屑岩建造。新生界:全區缺失古新統,第三系為河湖相紅色碎屑岩,多伏於盆地之下數千米處,陝北在溝穀中可見到上新統三趾馬紅土。區內第四系發育有:冰積碎屑建造:更新世冰積層見於藍田公王嶺等地,為一套紅色泥礫沉積。風積黃土建造:1.黃土:未充分膠結或半膠結的黃灰色黏土粉沙岩,(粉沙0.05-0.005 mm),按此可將晚更新世黃土分為沙黃土(大於0.05mm所占比例大於30%)粘黃土(小於0.05mm所占比例大於30%)和黃土。如神木,大於0.05mm所占比例46.5%,小於0.05mm占4%屬沙黃土;洛川,大於0.05mm所占比例7.5%,小於0.05mm占22%,為黃土;渭南尤河,大於0.05mm所占比例2%,小於0.05mm占26%接近粘黃土。2.黃土地層劃分為早更新世黃土(古黃土)、分佈在黃土塬及部分黃土臺塬;中更新世黃土(老黃土)遍及全區;晚更新世黃土(新黃土)在二級以上的階地廣覆;全新世黃土分佈於西北部及中部。典型剖面見於洛川。3.黃土組成物質區域變化特徵由北向南,粒度變細。由北向南,從西向東,石英、長石和方解石含量減少。黃土結構在南北方向是:陝北為接觸型,汾渭盆地為孔隙充填型,南緣為基底型。東西變化為:隴西黃土,新黃土為接觸型,老、古黃土為孔隙充填型,隴東為孔隙充填型,晉陝為接觸型。4.黃土成因的探討從黃土骨架礦物成分的含量分析:石英和長石達70%以上,說明黃土物質來源與這兩種礦物含量高的岩石有關,黃土高原基岩為石英長石砂岩,週邊有花崗岩。從古氣候環境分析:黃土層僅含少量耐乾旱的蒿屬植物花粉,色灰黃或褐黃,說明黃土堆積時的環境是幹寒型。從礦物微構造特徵分析:有凍裂、壓裂和檫痕說明受冷凍和冰川作用。從沙漠形成的時代分析:早、中更新世北部無沙漠,因此早、中更新世黃土是物質補給源應是基岩風化物為主,晚更新世後沙漠形成,因此接受了沙漠的微塵補給。從馬蘭黃土的粒度分帶:愈南愈細,符合風的搬運特點。從區域自然環境變化分析:第四紀以來青藏高原抬升,阻擋了印度洋暖濕氣團北上,太平洋大氣環流因秦嶺的阻擋而北進減弱,使西伯利亞高壓乾冷氣團控制西北地區。結論:黃土物質補給既有近源也有遠源,黃土高原主體搬運介質以風為主,黃土高原邊緣與山麓地帶黃土有水成黃土。河湖碎屑建造:汾渭盆地第四系厚667-1396M,下更新統為三門組河湖相沉積,中更新統為河湖沼澤相,上更新統和全新統為河流相。風積流沙建造:騰格裏與毛烏素沙漠。二.區域地質構造1.古陸塊的形成與演化以青銅峽為界,東為華北陸塊,西為西域陸塊。華北陸塊早元古代呂梁運動形成地臺,主要為山西臺背斜和鄂爾多斯臺向斜。早古生代淺海沉積,晚奧陶紀——早石炭紀上升剝蝕,石炭紀多海陸交互相沉積,二疊紀為內陸湖盆。中生代塊斷運動,形成一系列斷陷盆地、隆起與大陸裂谷。新生代進一步產生沉降裂谷和隆升斷塊。西域陸塊為強烈活動的褶皺帶。2.華北斷快體系的基本特徵有嵩山斷塊、太華斷塊、太行斷塊、呂梁斷塊、陰山斷塊、阿拉善斷塊、額爾多斯斷塊。鄂爾多斯斷塊位於黃河中游流域腹部,呈南北向展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