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健康康复品牌专业群——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健康康复品牌专业群——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健康康复品牌专业群——中国传统康复技术针灸治疗学面痛案例导入刘某,女,45岁。主诉:右面部阵发性剧痛半年、加重3个月。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因生气暴怒,突然出现右侧颜面抽痛。开始发作1~2月,每次持续1~2分钟,疼痛呈刀割样,服用苯妥英钠等药后,2个月未发。近3个月病情突然加重,发作频繁,每周发作7~8次,每次持续5~6分钟,发作时不能做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自服苯妥英钠疗效不著。舌暗红,苔黄,脉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宋春华主任医师临床医案)面痛是以眼、面颊部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又称“面风痛”“面颊痛”。多发于40岁以上,占70%~80%,女性多见,女:男约为2~3:1,以右侧面部为主(占60%左右)。病情顽固,很少自愈。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分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临床上以上颌支、下颌支同时发病者最多。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主要包括颅脑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等,如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颈椎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病因病机】面痛常与外感六淫、情志失调、外伤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面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或是面部经络失养,不荣则痛。本病病位在面部,与手、足三阳经关系密切。【辨证要点】主症:面部剧烈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电灼样,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患侧常有扳机点,常因情绪变化、冷刺激、说话、吞咽、刷牙、洗脸等诱发。触之即痛,多在唇、鼻翼、眉及口腔内等处。1.辨经络足太阳经证:面痛表现为眼部剧烈疼痛。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证:面痛表现为上颌、下颌部剧烈疼痛。2.辨证型风寒证:有感受风寒史,面痛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涕。苔白,脉浮紧。风热证:痛处有灼热感,面红流涎,目赤流泪。苔薄黄,脉浮数。气血瘀滞:多有情志因素,或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涩。气血亏虚:病程日久,神疲乏力,心悸寐少。舌淡,苔薄,脉弱。【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通经活络,祛风止痛。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太阳合谷内庭太冲方义: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太阳为经外奇穴,是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之会穴,能疏通三者之经气,使之气行血行,通则不痛,为面部止痛的要穴;合谷、太冲分属手阳明、足厥阴经,两经均循行于面部,两穴相配为四关穴,可祛风通络止痛;内庭为足阳明经荥穴,与面部俞穴相配,疏通阳明经气血。配穴:眼部疼痛配攒竹、鱼腰、阳白;上颌部疼痛配迎香、颧修髎;下颌部疼痛配夹承浆、颊车。风寒配列缺、风池;风热配风池、大椎;气血瘀滞配三阴交;气血亏虚配足三里、膈俞。操作:毫针常规针刺。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用重刺激手法,局部穴宜深刺、久留针。除风热证可加灸。2.其他治疗(1)电针法选择面部穴位,尤其是神经干所通过的有关眶上孔、眶下孔、颊孔,接通电针仪,疏密波较快频率,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耳针法选面颊、颌、额、神门。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2.其他治疗(3)刺络拔罐法选颊车、地仓、颧髎,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罐。(4)穴位注射法维生素B12或B1,注射液或利多卡因注射液,压痛点注射0.5mL。(5)皮内针法在面部寻找扳机点,将揿针刺入。*健康康复品牌专业群——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健康康复品牌专业群——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健康康复品牌专业群——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