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2石钟山记
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臆断其有无
..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
殆:大概
C.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泊:停泊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考:考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
B.空中而多窍
..
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
4.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5.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探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
是:“,。”表现山石被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
是:“,。”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
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从而说
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鸣,这句话就
是:“!”
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
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
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
产兹(这)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众多)峰,皆
可以斯(这,指“石钟”)名冠之。聊刊(修订)前谬,留遗将来。
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
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
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
“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
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
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
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7.选文的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