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校艺术节开展“笔墨乾坤中国画”活动,三个小组根据各自主题查阅资料并撰写文案。请你阅读文案,完成任务。

品鉴名作感受魅力

在浩hàn的世界艺术长河中,能以国别称呼的画种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一幅幅中国画,展现了华夏神州络绎不绝的历史和辽阔壮美的山河【甲】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场景,布局构图巧妙绝伦,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清明时节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宋徽宗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还一语双关地表达了政治清明的愿景【乙】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描绘了窑卷江两岸重峦叠嶂、松石挺秀的景色,线条遒劲,笔法灵动。

第一组会带你上溯华夏绘画史,品wèi中国画的精神意蕴,感悟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1.对文中的字音、字形、词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有“水势盛大”之意,“浩hàn”应写作“浩瀚”。

B.“遒劲”应读作“qiújìng”,指画作线条雄健有力。

C.“溯”读作“sù”,指逆流而上。“上溯”在这里应指面向未来,展望华夏艺术。

D.“品味”指体会。玩味,“品位”指品质、水平,文中“品wèi”应写作“品味”。

2.文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络绎不绝

B.巧妙绝伦

C.惟妙惟肖

D.重峦叠嶂

3.宋徽宗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一语双关,具体指:。

4.根据语境,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甲】。【乙】;

诗画一体相映成趣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绘画传统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诗的国度。绘画和诗歌虽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在创作意图与审美趣味方面却有极高的相似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甲】代(朝代)诗人【乙】(名字)的诗歌创作特点。他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极具画面感,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投射,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边塞风光图。可见,诗虽不同于画,但却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诗歌语言转化为情景交融的画面。

第二组将和你一起品诗赏画。

5.请在【甲】【乙】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6.根据语境,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②描绘真实而具体的典型形象③寄寓作者的强烈感情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传承历史

中国画的历史是不断传承的历史,中国画的未来是不断创新的未来。

2022年除夕夜,以宋代《千里江山图》为创作灵感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陆春晚舞台,让千年古画“活”起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告诉舞蹈编者,当光线渐暗,《千里江山图》上的青绿色就会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①青绿,或许正是那把开启画家精神世界的钥匙。编者以“青绿”作为主题,将其化作舞姿于台上呈现。2024年国庆,同名电影《只此青绿》携原班编导演团队在大银幕上亮相。②一帧帧画面美得令人窒息,美得让人心醉。最后的字幕画龙点睛,“谨以此剧,致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创造者、传承者”。③中华上下五千年,何曾缺少能惊艳世界的美?

④从绘画到舞蹈,再到电影,第三组将向你呈现《千里江山图》诉说的艺术传奇。

7.对画线句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将“青绿”比作“钥匙”,体现了“青绿”对画家精神世界的启迪作用。

B.第②句“美得令人窒息”运用夸张手法,体现了电影画面带给观众的强烈美感。

C.第③句运用反问修辞,想表达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曾缺少惊艳世界的美。

D.第④句“诉说”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展现了《只此青绿》的艺术生命力。

8.阅读文段,填写标题的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形成对仗。

9.有些成语源自绘画,但常常不用在绘画情境中,如文中的“画龙点睛”。请从下面与绘画有关的成语中选择一个造句,要求用在阅读或写作的情境中。

画蛇添足胸有成竹呼之欲出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0.默写题。

(1)草木有意,山水含情。“①,万里送行舟”,故乡的江水似有情谊,承载了李白对故乡的依恋不舍;“国破山河在,②”,沦陷的都城乱草丛生,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③,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把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要使一个人能担当大任,必先经历各种艰苦磨砺,才能使内心受到震撼,使性格坚忍起来,最终“”。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饮酒》,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