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衡水金卷2025届高三1月期末联考语文.pdfVIP

衡水金卷2025届高三1月期末联考语文.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

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全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咏物传统,梅花是我国历代诗词中吟咏最多的花卉。“花”意象植根于中国文

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不仅入诗入词,还入画、入雕刻,在多维审美场域中形

成了意蕴深厚的意象群,成为人们抒发胸臆、比德比情的象征物。其中,陶渊明的菊、周敦颐的莲、

林逋的梅、黄庭坚的兰,极大地提升了菊、莲、梅、兰等花卉意象的文化精神内涵。在诸多以花喻

人、借花抒情、托花言志的传统中,梅花有着独特的地位。

从植物的生长习性上来看,梅花花期特别早,多在早春一、二月开花,故而中国古人又把农历二

月别称为“梅月”。初春天气乍暖还寒,梅花不畏严寒,静静绽放,俨然“百花头上”“东风第一

枝”。梅花这种为众芳先、映雪傲寒的自然特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从而逐步

形成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梅花意象,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梅作为一种物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秦汉以前,中国古人言

“梅”,主要取其果实与材用,“未尝及其花”。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人对梅的认识主要出于一种经济

实用的目的,并未上升到形而上的审美阶段。从史料记载来看,梅花意象被发掘始于六朝。在这一时

期,梅“始以花闻天下”,最早多出现于宫怨题材的作品中,主要用以描摹佳人之娇媚,感叹韶华易

逝,春光苦短。当时以古乐府《梅花落》为题的拟作,多从物候特点出发,关注其居百花之先的自然特

性,并由此发掘出踏雪寻梅、折梅赏枝等题材,如南朝谢燮的《早梅》。此外,寒士之气的介入,出现

了何逊表现梅花映雪傲寒品格的代表作《咏早梅》。

自此,梅花意象从一种自然之物转化为名士风流、寒士风骨的精神表征,人格化的内涵使梅花不

同凡俗,这也为宋代梅花意象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宋人从不同角度发掘了梅花意象

所蕴含的人格隐喻:林逋以高士隐逸襟怀注入,孤山之梅花与世无争,遗世独立;王安石注重“梅

格”,墙角之梅傲雪独立,高洁清逸;陆游的驿外断桥之梅,孤拔坚忍,失意志士;范成大的古梅沧桑

古朴,苍虬怪奇。梅花意象经由宋人全面开发,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

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从六朝到南宋,中国古代文人士

大夫以梅比德,托物言志,自此这条精神脉络延续至今。

与这一审美趣味稍有不同,梅花在民间日常生活中被寄寓了世俗的、功利的审美内涵。因梅花为

五瓣,故而民俗中有“梅开五福”“梅鹤延年”“折梅赠友寄相思”之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

憬与想象。因此,民间流传的吉祥图案也常以梅花为主题,如喜鹊在梅枝上高鸣,寓意“喜上眉梢”

“大喜临门”之意。梅花的存在可谓比比皆是,无处不在。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中国文人士太夫的以梅比德,与民间日常生活的以梅寓福,这两种关于梅花意象的不同阐

释,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中国的梅文化。梅花意象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与

层累,容纳了多重人格精神,孤傲高洁、坚韧不拔的梅花,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图腾和

精神象征之一,

(摘编自贺滟波《梅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余韵悠长,一片带着唯美

的乡愁浮现在我们心头。这本是王维所作组诗《杂诗三首》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是:“家住孟

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第三首是:“已见寒梅发,复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考研数学辅导,写作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可承接策划案,推广方案指导。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