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苏轼《赠刘景文》的写作手法.docxVIP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苏轼《赠刘景文》的写作手法.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苏轼《赠刘景文》的写作手法

一、引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其文学成就卓越,作品广泛流传。在苏轼的众多诗词中,《赠刘景文》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这首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深秋时节,诗人在感慨岁月流转之际,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友人刘景文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本文旨在探讨《赠刘景文》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揭示苏轼诗歌的艺术魅力。

《赠刘景文》作为苏轼赠友之作,其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生动地展现了深秋时节的萧瑟与凄凉。诗人以荷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坚韧对比,寓意人生的无常与坚韧,使得诗歌在抒情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这种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是苏轼诗词中常用的技巧,也是其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

在《赠刘景文》中,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例如,“西风残照,汉宫秋”,以汉宫秋色比喻刘景文的孤独与悲凉,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对命运的感慨。此外,诗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句,通过拟人手法,将秋风人格化,使得自然景物具有了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赠刘景文》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赠刘景文》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诗歌创作特点,领略其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研究素材,对于我们研究苏轼的文学思想以及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苏轼生平及创作背景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其生平充满传奇色彩。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为一代文豪。苏轼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仅二十岁便高中进士,步入仕途。然而,苏轼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因政治斗争而遭受贬谪,流离失所。在政治生涯中,苏轼秉持“以文治国”的理念,关注民生,敢于直言进谏,因此与权贵们产生了不少矛盾。

(2)苏轼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青年时期,其作品涉及诗、词、散文、书画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在诗歌创作上,苏轼继承了唐代诗人的豪放风格,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也有关注社会现实的力作。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打破了传统词的束缚,将词与诗、赋、散文等文体相互融合,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在散文创作方面,苏轼以文采飞扬、情感真挚著称,其《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成为传世佳作。

(3)苏轼的创作背景与其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在政治上的挫折和生活的磨砺,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在黄州贬谪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流放岭南期间,苏轼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的作品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

三、《赠刘景文》的意象运用

(1)《赠刘景文》中的意象运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两句。这两句诗通过对荷花和菊花的描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哲理。荷花作为夏季的代表性植物,象征着纯洁和美丽,然而在深秋时节,荷花已经凋零,没有了往日的生机。而菊花则不同,它虽已残败,但仍傲霜斗雪,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对比手法,既展现了苏轼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2)在《赠刘景文》中,苏轼还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来渲染气氛,如“西风残照,汉宫秋”和“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两句诗分别描绘了西风和秋风的景象,西风残照寓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而秋风则象征着凄凉和萧瑟。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据统计,苏轼在《赠刘景文》中一共运用了18个自然意象,其中以植物意象最为丰富,如荷花、菊花、梅花等。

(3)在《赠刘景文》中,苏轼还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荷花和菊花,分别象征着人生的美好与坚韧。荷花代表着人生中的美好时光,而菊花则象征着人生中的坚韧与不屈。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此外,苏轼在诗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如“荷尽”与“菊残”的对比,

文档评论(0)

132****68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