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自由诗(新诗)的特点。

2.理解诗人“寻梦”的内涵,体会诗人情感的意蕴,把握诗歌情感的丰富之美。

3.结合意象分析诗人在情感处理上的理性节制,品读诗歌的节制之美。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赏析意象及其作用,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难点:鉴赏诗歌凝练的语言特色,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以上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挽联。“两卷新诗”指的是《猛虎集》和《志摩的诗》,而“九点齐烟”则指的是徐志摩发生意外的地点。

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

1.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2.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的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根据泰戈尔《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作品有闻一多《死水》《红烛》,徐志摩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林徽因《你来了》《笑》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对齐)”,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3.写作背景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2年,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再会吧,康桥》;1926年,再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第三次也是告别的一次,留下诗《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其实是徐志摩留给康桥的告别礼。

4.字词正音

河畔(pàn) 荡漾(yànɡ) 青荇(xìnɡ) 榆荫(yú) 浮藻(zǎo)

沉淀(diàn) 长篙(ɡāo) 漫溯(sù) 斑斓(bān)(lán) 笙箫(shēnɡ)(xiāo)

三、课中学习任务一:朗读,感知音乐美

1.自读诗歌,读准节奏,感受音韵变化。

2.聆听朗读,总结音乐美的体现。

明确: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回环往复之美。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最后一节)

诗歌首尾呼应,是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

第一节中诗人用的是“轻轻的”,而最后一节中诗人用的是“悄悄的”,这两个形容词看似近义,却又略有差别,“轻轻”一词表达的是动作的轻柔,自己轻轻到来,不想引起什么动作,尽管也许有人知道,而“悄悄”是有意躲着别人,更突出内心的不忍打扰而格外小心翼翼,更表现了诗人想要将这一份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另外,开篇“作别”云彩,结尾却“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

②韵律和谐。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韵律和谐。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补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k12学习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0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