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辽宁省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辽宁省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客观卷I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敌寇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分封制使()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B.周王朝的疆域有所扩大

C.血缘亲疏关系不断强化

D.权力中心意识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拥护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保卫周王室。“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一直延续到春秋,体现出权力中心意识影响深远,D项正确;分封制属于分权政治,“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集中”说法错误,并未实现权力集中,排除A项;分封制有利于周王朝疆域的扩大,但材料未体现分封制对疆域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属于诸侯的义务,未涉及血缘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西汉时期人们性格直露,言行激烈,急躁易怒,较少谦让。而东汉时期“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在生活中人们身体力行,谦让蔚然成风,并且谦让的范围十分广泛。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环境的和平稳定 B.儒家礼仪规范的确立

C.社会价值观念转变 D.社会风气的儒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从西汉到东汉社会风气的变化,谦让之风在东汉的形成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后,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东汉“谦让”的社会风气是儒学不断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儒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汉社会风气的变化所反映的实质,而不是强调社会环境,而且两汉时期都存在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早在两汉之前,儒家礼仪规范就已确立,排除B项;西汉自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家的价值观念便为主流价值观念,在两汉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唐后期的河北幽州,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并修坟建祠予以祭祀。后朝廷欲变更其俗,“乃发墓毁棺”,居然激起当地兵变。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藩镇威胁中央统治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中央政权认同式微 D.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唐朝后期,北方地区推崇发动安史之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其修坟建祠,甚至不惜和朝廷对抗等,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中央政权认同式微,C项正确;藩镇威胁中央统治是当时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其本质,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皇权变化无关,排除B项;据史书记载,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的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及安史旧部而不是河北百姓,并未反映阶级矛盾激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代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世俗化

B.国家统一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走势

C.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D.通俗文学蕴含着程朱理学价值观念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宋朝时期通俗文学得到较大的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随之迎合市民阶层需要的通俗文化也得到发展,所以解释合理的事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世俗化,A项正确;宋代没有实现国家的大一统,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君主的好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但“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通俗文学的发展,并没有体现其蕴含的价值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5.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结合下表,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次数

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时间

亦失哈五次北巡奴儿干时间

第1次

永乐八年二月出发

永乐九年春出发

第2次

永乐十二年三月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