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一、苏轼对宋词艺术形式的突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对宋词艺术形式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轼的词作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词的束缚,大胆创新。在宋代,词多用于宴乐、娱乐,形式较为固定,多采用小令、中调、长调等,而苏轼则不拘泥于这些形式,他的词作长短句并用,甚至有长达数十句的句子,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阕,长达一百二十字,其结构宏大,气势磅礴,打破了传统词的篇幅限制,展现了苏轼宽广的胸怀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2)苏轼在词的韵律上也有所创新。传统词讲究音律和谐,而苏轼则打破了这一局限,使词的韵律更加自由。他善于运用平仄变化,使词的节奏更加明快,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平仄的起伏变化,使得整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3)苏轼在词的意境上也有独特的贡献。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来抒发情感,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阕,通过描绘出猎的场景,展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胸怀天下的抱负。这首词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两句,将苏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总之,苏轼在宋词艺术形式上的突破,为后世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使宋词得以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他的词作在艺术上的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苏轼词作的题材拓宽

(1)苏轼词作题材的拓宽表现在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上。他不仅关注山水之美,更将自然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如《赤壁赋》中,他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此外,苏轼在《题西林壁》中,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人生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使得他的词作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2)苏轼的词作在题材上还涵盖了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词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阕,通过对雨中漫步的描绘,展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以梦境为题材,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3)苏轼词作的题材还包括了历史人物和典故。他善于借古抒怀,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典故的引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回顾,抒发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苏轼以中秋佳节为背景,借古人之事,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这些题材的拓宽,使得苏轼的词作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三、苏轼词的语言革新

(1)苏轼在宋词的语言革新上有着显著的成就。他打破了传统词语言的束缚,将散文的自由和表达力融入词中,使词的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在苏轼的词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日常口语的运用,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使得词的情感更加真挚,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2)苏轼的词语言革新还体现在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词的语言更具诗意和哲理性。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运用夸张的比喻手法,将历史的沧桑与人物的风流对比,展现了历史的宏大和人物的短暂。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则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通过明月的象征,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哲思。

(3)苏轼在词的语言创新上还表现在他敢于运用生僻字词,以增加词的韵味和深度。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酒话桑麻,夜雨剪春韭。”,其中“剪春韭”一词,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展现了词人对农耕生活的细腻描绘。此外,苏轼还善于将诗词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书法、绘画等,使得他的词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苏轼词的情感表达

(1)苏轼词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深切感悟,也有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抒发了对英雄逝去的感慨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浩瀚相结合,表现出词人旷达而又深沉的情怀。

(2)苏轼词的情感表达还体现在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借古人之事,表达了对友情的思念:“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通过梦境回忆亡妻,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切怀念。这些词作中的情感真挚动人,让人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温情和力量。

(3)苏轼词的情感表达还体现在对政治抱负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以明月为喻,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无

文档评论(0)

131****268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