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8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练习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活页作业).doc

2018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练习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活页作业).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活页作业(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

知识点及角度

难易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小农经济的形成

1、3

2

4

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5、6

7

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面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解析:剪纸的内容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也就是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答案:C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醇厚

③重视农业的观念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乡村的民风与风景,并没有体现出“安土重迁”的思想。

答案:A

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题中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答案:B

4.董谓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贫民下户”“中产之家……流离饿殍”等可了解到,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遇到土地兼并和水旱灾害,农民就很容易破产,所以此题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

5.《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从史料所叙述的这种犁的结构特点来看,当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答案:D

6.在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中,施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农民已懂得使用粪肥和绿肥最迟应在()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宋元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在商周时期,农民已懂得使用粪肥和绿肥。

答案:A

7.“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最终确立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解析:春秋时期,已划分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答案:D

8.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我国古代实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出现了收获量远高于播种量的情况。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

——刘禹锡《竹枝词》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温庭筠《烧歌》

材料二见下表。

材料三见下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二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2分)

(2)据材料一、三分析,在我国古代,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问题,分别采用了哪两种方式?(6分)

(3)联系现实,你更赞同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哪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耕作方式?为什么?(6分)

(4)想一想: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当前还有什么更好的措施?(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联系现实回答解决问题的办法。第(1)问,依据材料二较易得出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这一社会矛盾。第(2)问,要注意分别依据材料一、三作答。第(3)问,只要注意到今天的环保问题,自然会赞同材料三反映的方式。第(4)问属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材料一: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增加耕地面积。材料三:改进生产工具,进行精耕细作。

(3)材料三反映的方式。因为放火烧山的方式虽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会破坏环境,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则不存在这种弊端。

(4)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科技投入,科学种田

文档评论(0)

150****1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