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的语言之美。
思维能力:能运用学过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能领略其中的意境,培养想象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课前解析
此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佳作,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此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与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的写法,从而体会古诗的意蕴之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此诗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这首诗以遗民的视角来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得此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篱、仞”等7个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重点)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重难点)
4.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一、切入导语,引入新课
1.教师导入: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你理解吗?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体现诗人爱国情怀的古诗。(出示课件3)
2.自读古诗题目,通过题目,你能猜猜这三首诗写的是什么吗?(出示课件4)
学生自主交流,理解题意。(出示课件5~7)
二、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8)
2.我会认。(出示课件9、10)
五千仞岳(rènyuè)蓟(jì)北涕(tì)泪衣裳(chánɡ)襄(xiānɡ)阳
指名让学生读多音字,教师正音。
3.重难点字书写指导:仞、巫。(出示课件11)
三、解读《从军行》(出示课件12)
1.听范读音频,用“/”在课本上画出朗读节奏。(板书:从军行)(出示课件13)
2.读前两句诗,关注含有地名的诗句,圈出地名,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出示课件14、15)
预设1:青海、孤城、玉门关。
预设2: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3.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大意。(出示课件16、17)
教师引导:借助注释理解“楼兰”的意思。
预设:“楼兰”是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大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决不返乡。
4.小结: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读出的。金甲尽管被磨破,戍边将士的报国壮志却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壮哉!
四、领悟诗意,深化主旨
1.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然后借助插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出示课件18、19)
预设: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板书: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2.(1)读后两句诗,说说诗人是怎么描写戍边将士的生活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出示课件20)
预设:全诗的主旨在最后两句,尽管边塞黄沙遍地,环境恶劣,战争残酷,但诗人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代他们立下豪言壮语。我从中体会到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决心。
(板书:黄沙金甲环境艰苦战争艰辛战士坚定)
(2)从这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出示课件21)
预设:仿佛看到黄沙漫天、将士的铠甲都被磨破了的画面;听到了刀剑撞击声、厮杀声。
(3)“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以谁的口吻说的?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22)
预设: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表现了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而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
3.小结:通过讨论,我们赞成豪言说——悲中有壮志。此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马革裹尸、誓死报国的豪迈气概和忠勇精神。(板书:豪迈气概忠勇精神)
五、背诵古诗,概括主题
1.尝试背诵《
为中小学学生教育成长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学习课堂帮助学生教师更好更方便的进行学习及授课,提高趣味性,鼓励孩子自主进行学习,资料齐全,内容丰富。
文档评论(0)